這幾天有看到燒友分享CM audio ultimate系列線材,
這邊也分享一下心得,
ultimate系列的線材,我覺得就是在飽滿與拉大兩端延伸的前提下,
讓中低頻有很豐富的水分與色彩表現,
建議按照電源線、訊號線,之後才喇叭線的順序更換
也就是就算預算達標,還是先上電源線或訊號線,最後才是喇叭線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個系列的線材從疫情前最後一次廣州音響展展出喇叭線開始,
到現在大概也三四年了,電源線還是我數位流排插總線與轉盤線
訊號線則持續在客廳系統使用中
不過這次要分享的心得,是把ultimate從旗艦擠到次旗艦的新系列:Conductor 指揮家
會拖到現在才發,是因為我農曆年後就拿到喇叭線跟電源線,而訊號線最近才拿到
覺得一次把一個系列寫完,比較不會像之前說要寫什麼,結果都沒寫~XD
當我把後級上的ultimate電源線跟喇叭線換成conductor的時候,
初步的感想是,整體印象變得更加鮮豔而不失飽滿,轉折更加清楚而富有情感
特別是高低音的紋理,在量感不減的情況下,更加清晰,
所以高音可以有繚繞而有更好的音場,低音則更清楚的感受逐步衰減到虛弱而不可感
這樣的特色,在這次把前後級之間的訊號線也換成conductor的時候,
也獲得方向一致的改善,也讓我提起動力來整理心得~XD
整體來說,如果ultimate是讓聲音的情感表現得更飽滿而全面
那conductor則是在保有情感的前提下,讓表現情感的技巧與細節更加清楚可聞
以樂器來舉例,電鋼琴跟鋼琴、鼓聲跟電子鼓越來越容易聽出差別
當然,那些什麼控制力啦、場面可以鋪的更大而不會亂...在ultimate就已經很好了
conductor當然也只會更好,這些要保留給大家自己去比較了
話說回來,我後來才發現,我從來沒有特別寫到低音的體感部分
我自己是很習慣聆聽音樂時,會感覺到低音使身體震動,
(有時候則是讓椅子震動,身體跟著動...這應該是共振?物理都忘得差不多了~XD)
低音的表現要好,一直都是很困難的
震動沒處理好、線材沒挑好、電源不夠力或不乾淨,低音馬上淤積給你聽
反過來說,如果好好處理各種基礎環節,低音也會慢慢有改善
如果低音是淤積的狀況,感覺頻段越往下,就被遮蓋而不清楚,進而不耐聽,
處理的過程,感覺很像水面逐步下降,低頻的紋理也隨之越來越不被遮蓋
然後紅利就是體感越來越強,越容易被某個頻段以下,如鼓聲、大提琴的撥弦震動到身體
以上算是補充一下貧瘠的心得啦,希望能有拋磚引玉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