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手機排版請見諒^^
https://i.imgur.com/XQdZi28.jpg
這台A200是去年底T+A新200系列中的純後級,後段放大是最近很紅的PURIFI D類,前段放大
是T+A的旗艦HV技術下放(從管機啟發的高電壓模式),所以據評論員說比NAD的PURIFI礦泉
水走向,多了T+A自身調出的一些醇厚感及淡淡的甜味,設計上帳面推力‘’數字‘’也比N
AD的PURIFI保守一些。
‐---------以下閒聊--------
幾年前聽過T+A旗艦HV3100系列後,覺得聲音非常接近心中理想的頂點。 音場廣大中性、定
位精準而保有韻味不過於理性,充滿自然現場、Live House感。
其實更以前聽T+A搭同樣德系的AP喇叭的話個人覺得聲音太理性冷靜,所以早期其實沒特
別愛這牌。 但當次聽搭JMR Orfeo聽時卻非常好聽、感動久久難忘,無奈HV系列實在貴到靠
北,只能放在未來夢幻目標內。
憑著對T+A 技術力的信心,加上新的200系列的定價相對平實(落在預算範圍內),體積又
屬中小型低調,就盲狙了。
看到國內外評論對200系列都是一面倒好評,甚至國外還有評論員說 “抱歉了T+A你們可能
沒有很愛這句話,但我喜歡A200大於你們的R2500...(查了大概貴2倍以上)”
除了想體驗PURUFI D類到底多神,其實會選擇這台,主要還是功能性完美地符合我的需求。
目前我是用NAIM STAR串流一體機,擺在客廳的兩聲道通用系統。 用HDMI eARC讓家人可以
看電視自動使用兩聲道系統同步開關,方便性用了就回不去了。 但綜觀市面上有HDMI輸入
的DA真的是寥寥可數... 因此不打掉重練的情況,我很難加新的DA進目前系統(而且NA
IM的DA在價位帶內算很強,app也超好用)。
DA+前級固定的情況,想升級幾乎就只能靠STAR的前級輸出加一台後級試試了。
但NAIM Uniti Star這台以往我有試過:
1. 加一台15w元級的DAC(但NAIM還是會把送進來的類比訊號再數位化處理一次)
2. 後方加一台30w元級的縱擴(但因為沒Bypass會過兩次前級)
結果兩者幾乎都讓我覺得主要是口味走向上的改變trade off,沒有明顯大提升感...
所以我一方面驚訝於NAIM這台一體機的整合性非常好,一方面覺得NAIM好像有點難搞...未
來升級很怕盲狙失敗又把錢砸進水裡沒大提升感。(註記:後來發現因為我器材都擺在電視
櫃上吃掉了很多東西...墊材佔了很重要的影響)
有跟某音響店老闆聊過他有客戶也是用NAIM STAR/NOVA,曾家訪時試加了Musical Fidelit
y旗艦500w A類後級,是能有所提升但沒有讓物主買單(一部分是考量體積太大),他認為
可能是NAIM這台前級的能力普普(?)聽了之後頓時讓我瑟瑟發抖...(因為當時已盲狙下
訂T+A這台惹XD)
也是因為知道升級大件的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前段時日幾乎都在把周邊的配件搞好(sotm交
換器、電源線、網路線、墊材),把許多預算內排列組合都試過後,我發現一直覺得Naim不
夠寬鬆的問題無法靠線材/交換器去調整(我大概試了快十條網路線),反而是isoacoustics
的orea/zazen系列墊材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玩意(槍)真的比法杖有效! 把器材都用墊材
墊齊後聲音有全面進化的解放感,在這基礎上我又意外找到真正適合的網路線&電源線組合
。
因此在入手這台後級前,我的系統其實終於調到了命懸一線前所未有的平衡,開心的聽了好
一陣子。 什麼叫自己覺得平衡的聲音呢? 就是大部分類型的歌曲放下去都會覺得好聽~
很快享受於其中的表現方式,並且不會疑神疑鬼覺得哪邊可以再更好,可以連聽好幾小時不
會累。 連朋友來家裡都明顯覺得:怎麼比之前好聽很多!? 其實就是墊材墊好,線材用原
本手上的重新搭配好而已XD 其餘器材都一樣。 也因此對於要加入新的機器,其實對我是非
常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要是又反而沒有我原本的平衡好聽怎麼辦~~
---------背景閒聊結束---------
說回來T+A這台。 因為我目標要能讓家人無腦使用,不用平常打開看電視還要動手開關音響
,所以要馬我找耗電低的D類,平常就一直開著;要馬找A類的話自己出門前&睡覺前每天去
手動幫家人先開關好...XD
然後我看到了A200這台,查了一下說明書,哇他居然內建自動定時30分鐘關機Standby,然
後‘’偵測到前端有訊號輸入時自動開機‘’(約需7秒),現在科技這麼進步的嗎!? 光
功能性就可以讓我無縫升級了。
然後他還有兩組喇叭輸出,可以直接讓我的喇叭(JMR是有biwire端子)以後可以玩biwire
,hmmm…在決定未來升級新的喇叭線前,好像先決定機器是不是能夠biwire也滿關鍵的(可
以直接買biwire的版本到位),畢竟喇叭線爆幹貴。
雖然之前加大件的經驗都不太妙,但這台短期感覺不太有得試聽…好吧既然是可能為了biwi
re遲早要try的搭配,不如早早就讓我再一次勇敢盲狙吧。 (握拳)
———
https://i.imgur.com/WPy99fq.jpg
開箱上機
其實本體並沒有太重,線材接好很快就就位,這邊發生了幾個小插曲。
雖然預期剛開聲的聲音會比較不準&生硬,但… 我原本調好的平衡還真的有點跑掉了QQ
可以感受到素質上音場、低頻、穿透力、重量感上升,但我原本喜歡的人聲口氣包圍感有點
跑掉…? 而且好像機器換了擺位也需要再重新調整的感覺,聚焦點有點失焦了? 聽了幾首
歌,坐不住了,不然換個訊號線試試看好了…. 然後,欸乾 我發現有一邊喇叭線紅黑裝反
了啦!XD 難怪有種失焦感
把喇叭線接對後,聲音就正常多了~繼續聽歌。 但感覺素質提升的同時,人聲還是微微比
原本多了一份理性感,難道是要慢慢適應,還是我要習慣這種新的聲音呢? 這時候我又注
意到另一件事,這台後級有A/B 兩組喇叭輸出,可以同時發聲(所以可以玩類似biamp/biw
ire),一開機其實是預設A/B組喇叭皆輸出的狀態,但我目前沿用原本喇叭線只接了A一組
輸出,關掉B看看? 還真的有差!這就又可以感受到音質再度提升,可以感受到原本有一
些推力被分配掉的重新全力輸出給我這台喇叭。(我還特別切回去雙喇叭輸出測試,是聽得
出的差異)
此時,我又想到這台還有一個能調整的地方是前方有個damping factor按鈕,預設是高阻尼
(800左右),也可以切換成低阻尼(70左右),原廠建議按照口味及喇叭適性去調整,高
阻尼聲音會較解析感、精準;低阻尼聲音會較溫暖而寬鬆。原本開機預設是高阻尼,感覺是
性能駕馭力較強的,我便切到低阻尼試試,這一切換整個聲底走向沒有改變太多,但整體節
奏感放慢了一些些,音符殘響也稍稍加長了一點點,就這一點點,我終於開始覺得人聲更放
鬆有感情了,好聽。 此時播放一些小編制歌手,喉聲細節氣流變化以前所未見的精細資訊
量大量傳進耳朵裡,帶有一絲淡淡的甜味,頗有部分當年記憶中聽HV系列感動的現場感,終
於感覺盲狙無悔啊。
———
就這樣穩定RUN了2周後,我和朋友借了一些線材一起開始重新測試周邊線材搭配適性,發現
還是需要再調整。 原本的Naim我是用cardas XL放給sotm電供,他可以提供一個溫暖蓬鬆又
清晰的人聲及樂器,加了T+A後級後因為推力大增,反而覺得人聲口型會有時被放過大,所
以改變搭配把cardas XL給大電流的T+A後級,把Volvox textura給sotm電供最合適。(na
im放swisscables diamond仍最搭)
此時新系統的聲音雖然已經不那麼陌生,而且耳朵時刻提醒著我聽到好多以前沒聽到的細節
。 但我還是懷念以前調整許久出來的記憶中搭配,印象中那一陣子播大部分常聽歌曲都可
以滿好聽~於是不死心地把喇叭線從後級接回Naim,把配置還原成原本的Naim直推再播看看
。
嗯… 一開聲,音場縮了一大圈,細節糊化,高頻亮度降低,低頻變軟…記憶果然是比較美
好的XD
T+A提醒了我外接後級是條不歸路,只好放了兩首歌就乖乖接回去惹~素質真的是大幅有感
提升T^T
最有感的是,真實音量和以往幾乎相同的狀況下,喇叭可以輕鬆地把細節推到你的耳邊。因
為Naim是顯示數字音量,而加了後級之後我發現測試音響時,放大聲測試的音量數字其實是
和以前幾乎一樣的(這點很加分,我其實會怕說加了後級前級稍微轉一點點就音量爆表)。
基本上,大概以前和現在,轉到我常用的測試音量33~34給我的音壓感受是幾乎相同的。
有趣的是,我曾經開了一個測試音響的偏大音量(大概33)之後被家人說要調小聲,於是我
轉到了以前Naim直推時不會被嫌吵得安全音量(大概25),而在一分鐘後,又被家人要我轉
小聲了一次XD 還補上: “你剛才有轉小聲了嗎!?“ 我這才驚訝的發現,我現在轉到25
的音量,聽到的細節幾乎不輸我以前特別大聲的測試音量33,甚至轉到21左右了,都還可以
聽到比以前Naim直推時轉到25還要更多的層次感。 難怪會被誤以為沒有轉小聲XDD
—————結論—————————
1. NAIM UNITI系列:我覺得非常適合isoacoustics OREA/Zazen墊材(就是看了iso官網,u
niti star連外型size都是完全跟zazen2 100% match的)試過之後我已經變成isoacoustics
信徒了,如果想搞周邊,又器材是放在非專業音響架上的,CP值最高是優先用墊材先隔離振
動,絕對是最治本的提升!重要性遠高於線材。 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到音響配件,是居然
可以解析力跟寬鬆感可以同時提升的,沒有捉襟見肘的trade off。這部分的平衡度是很難
用線材調整回來的。
查舊心得Orea這東西解決了很多人系統困擾了很久的問題,同時也解救了我的Naim,不是個
案。
以Naim uniti系列我試過的許多墊材來說,我覺得直上iso家的就對了。
(不過我這邊後來多了T+A,陸續疊加上了好多組iso後,發現也是不能無腦所有器材都全上
…還是要備有一些其他墊材在周邊交互搭配,改天再分享。)
2. T+AA200後級:目前為止已經RUN了大概2個月了,方便性沒話說,自動跟著前級訊號開
機,自動閒置30分關機,讓家人幾乎沒有感覺到多了一台機器的存在(?),外型低調到目
前沒被問過。
聲音方面,purifi真的很能打,誰來都能打的有模有樣(播什麼類型都沒問題),數據上高
頻超低失真表現還比低頻更佳,實際聽感也是覺得高頻延伸非常好。個人經過這次經驗,真
的覺得現今好的D類在同價位已經不輸A類或AB類了。(像原本的NAIM就是AB類)
現在除了偶爾仍時不時手癢微調周邊外,播大部分以前常放的歌曲(如:LiSA, 手島葵, Ai
mer, YUI等),時常能享受層次分明、空氣感滿滿、空間細節跟口氣騷動著耳膜的感受。還
可以根據歌曲不同切換高低阻尼模式享受高亢激情/深夜微醺的不同聽感,真的是很棒的機
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