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創作者真正想帶給聽眾的內容(樂器和人聲的安排),以及不同聲道下都能有
近似的聽感。
: 在用戶的家庭劇院組合是 2.1.2、5.1.2 or 7.1.2 時近似的聽感。
: 製作方預先壓好的完整 2.1.2、5.1.2、7.1.2 (有包含 Object 變化的內容)
: 會比現場渲染的 Dolby Atmos 差或好或是其實完全相同嗎?
若 sample rate 相同,是無二致的。
我自己有用 Dolby Reference Player 跑出來的 5.1.2 用 Audacity 轉錄為八聲道
24/48 FLAC,在同樣的 DSP 路徑下回放個人認為沒有差異。
: 在用戶的家庭劇院組合是 2.1、5.1 or 7.1 也就是沒有反射或天空聲道時我自己有用 Dolby Reference Player 跑出來的 5.1.2 用 Audacity 轉錄為八聲道
24/48 FLAC,在同樣的 DSP 路徑下回放個人認為沒有差異。
: 製作方預先壓好的完整 2.1、5.1、7.1(有包含 Object 變化的內容)
: 與現場渲染的 Dolby Atmos 相比又如何
就個人這兩個月來的實驗,0.0.2 最明顯的是現場觀眾的掌聲(從 DRP 的 meter
來看也是有很高的 level),若用 DRP 回放 5.1,少了那個 0.0.2 的廳堂感立刻
少一半 XDD
: 因為最終所有的聲音都還是要渲染到實際的輸出聲道來看也是有很高的 level),若用 DRP 回放 5.1,少了那個 0.0.2 的廳堂感立刻
少一半 XDD
: 後製時渲染好,與留到現場渲染相較,對用戶來除了點燈外
: 實際上有何助益?我一直很好奇
主要是可傳遞性。
用簡單數學可以估算一個一小時的 9.1.6 共 16 聲道的 24/48 音頻:
48000KHz x 3bytes x 16channel x 3600sec = 8.29GB
若參考 FLAC,用 50% 無損壓縮也要 ~4.15GB
這部分也涉及檔案格式的限制,例如常用的 FLAC 目前最高只支援 8 聲道,而
.wav 雖可以支援 16 聲道或更多,但限制 4GB 是硬傷;所以要用預壓方式傳遞
可能要先發明支援 16 聲道且沒有 4GB 限制且能無損高壓縮的音訊格式吧?
這只是單一 16 聲道... 7.1.4 / 7.1.2 / 5.1.4 / 5.1.2 / 7.1 / 5.1 等等全都來
,單層藍光應該不太夠用吧?
: Dolby 為什麼不再推預先渲染好的 x.y.2 or x.y.4 而是改推 Dolby Atmos用簡單數學可以估算一個一小時的 9.1.6 共 16 聲道的 24/48 音頻:
48000KHz x 3bytes x 16channel x 3600sec = 8.29GB
若參考 FLAC,用 50% 無損壓縮也要 ~4.15GB
這部分也涉及檔案格式的限制,例如常用的 FLAC 目前最高只支援 8 聲道,而
.wav 雖可以支援 16 聲道或更多,但限制 4GB 是硬傷;所以要用預壓方式傳遞
可能要先發明支援 16 聲道且沒有 4GB 限制且能無損高壓縮的音訊格式吧?
這只是單一 16 聲道... 7.1.4 / 7.1.2 / 5.1.4 / 5.1.2 / 7.1 / 5.1 等等全都來
,單層藍光應該不太夠用吧?
個人猜測應該還是跟電影製作有點關係,能配合電影在空間中置放聲源,而這個設計
可以在不同大小的戲院回放時都能有同樣的聲源定位。
: 就像 3D 動畫,預先渲染好的 3D 動畫影片,會比即時渲染的 3D 過場差嗎可以在不同大小的戲院回放時都能有同樣的聲源定位。
: 所以我很好奇,Dolby Atmos 是方便出版方還是真的有讓用戶的感受提升
應該是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方案,而且不只 Dolby ATMOS,DTS:X 也是採用物件模式
且即時渲染回放的,這是業界趨勢,只是目前 DTS:X 還沒有運用在音樂上就是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5.109.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649661045.A.4D0.html且即時渲染回放的,這是業界趨勢,只是目前 DTS:X 還沒有運用在音樂上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