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很少 想說現在 DIY 應該很小眾 結果有人寄信給我問幾個問題 我就
拿出來聊聊吧 Q_Q
360 度單體 目前大概是有幾家在做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 MBL 的葫蘆了 事
實上葫蘆也運用了 MTM 的技術 這個下面講 如果你的單體做的夠好 可以
只有一個單體發聲 然後低頻另外做或不做 360 發聲的單體沒有背向波的
問題 設計起來就是如何讓他真的 360 度發聲
我認為葫蘆是標竿 目前應該是找不到更好的設計 (因為你還是得擺箱體
除非可以允許放在別的房間 然後只有 360 喇叭在聆聽室內) 有些 360
度是讓單體在箱體最上面 下面放低音單體 稍微會擋到一下波的自由散射
但其實 101x 也是有這個問題 就是他巨型的低頻箱體 也是會稍微影響到
中高音的伸展 但 這個已經遠遠打趴一堆還在苦惱背向波的喇叭 /.\
另外跟箱體有關的就是箱體內外部圓角設計 這理念其實就只是減少散射
波對聲音造成影響 箱體內有一些影響 尤其是減少散射 因為能量很強
但箱體外我個人比較持保留態度 影響一定有 但有沒有到影響音質很大
我個人實做幾次的感想就是 可能我的單體太便宜 (被打)
比較極端點的單體設計的廠商也是有針對這個設計出各種錐體 不過實用
上我會覺得與其多凸出一些會積灰塵的地方 還不如 ... (消音)
再來要講的就是點音源設計 用複數的單體 對稱的方式 讓單體發聲模擬
點音源 (簡單的講就是模擬 360 點音源單體的意思) 一般稱這種的設計
叫做 MTM 喇叭 現代這種設計的喇叭越來越多 許多電腦喇叭因為離人很
近 所以有時候聽起來中低音單體跟高音單體各自發聲 所以 MTM 對這類
喇叭就很重要 最有名的就是板上常提到的 T40 或是雅瑟的 929D (大誤)
其實雅瑟的 X929 之類的落地喇叭 他的 MTM 並不是真的 MTM 真的 MTM
要連音箱都是 MTM 真的做得到最有名當屬 Dyna 牆 (Dynaudio Evidence
Temptation loudspeaker) 這種的才算真正的 MTM (雅瑟的 Tower 也算)
有些人會覺得奇怪的是 為什麼兩個喇叭可以有前後左右的感覺 其實秘密
是在以前的立體聲錄音 就是兩支麥克風 在沒有微調的時代 左右一支收錄
進去 剛好模擬你的耳朵左右 (只是距離更遠)
可是 兩支麥克風彼此的距離改變 與舞台距離多遠等改變 所收錄到的聲音
也會改變 這時人就會有聽感爽度問題 聲音的微調技術就是在改變一些聲
音的大小 造成你遠近感覺的不同 包過過濾一些不要的聲音等等 近代的分
部錄音技術崛起以後 調音師還必須讓每種樂器 "感覺起來" 是在 "那個
位置"
現在的錄音技術就連現場常常也是多支麥克風 跟以前的錄音難度高了不知
多少倍 不過我只是解釋立體聲 錄音就不在我討論的內文 Orz
兩個板友不約而同地問了這個問題 Q_Q
爲什麼耳機感覺比較沒有裝箱的問題呢 ? 其實耳機離耳朵很近 聲音可以
小很多 所以只要利用正向波就好 相對的背向波很好解決 尤其是耳塞式
或入耳式 不過最近由於耳機單體越做越好 能量越來越強 所以背向波常
常無法靠一個超小的空間就消除 耳機的發聲單體的震動也有空氣阻尼過
高的現象 所以最近有管子通出來的入耳式越來越多
耳罩式耳機則是利用一大片阻隔板隔離單體的兩邊 讓背向波不會跟正向
波打架 另外也有些特殊設計 比如說 K1000 她的原理是讓正向波向四周
發散 背向波也是 因爲兩個會互相抵消 她只要確保耳朵聽的聲音夠大聲
就好 但這也是爲什麼有的人 (包括我自己)會覺得後戴反折個三四十度
比直接兩片放在耳朵來的自然 是這個原因
嚴格上來講 耳機也不是沒有處理 只是她的處理方式比較單純 就是只要
利用正向波就好 背向波不像喇叭那麼誇張 比較不會影響正向波 很容易
的阻隔掉 這也是我以前有篇文章有講到 耳機不適用於 1/4 波長的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