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響也兩年了,
期間換過喇叭、串流機,
從縱擴變前後級、
墊材及線材也是陸續調整。
就在前陣子換了落地喇叭及前後級,
開始經歷一連串的撞牆期,
一直覺得買錯喇叭跟擴大機,
雖然花的銀子跟以前相比是三級跳,
但聲音實在差強人意,
反而覺得有點惡聲,
甚至非常懷念以前的小系統,
原本打算賣掉新入手不到一個月的喇叭及前後級,
直到有一天有買家來試聽喇叭,
說我的喇叭聲音回音太大、駐波嚴重、
清晰度也不夠,
才促使我開始省思空間處理這件事,
於是乎就擺了這些東西。
首先是大型擴散板;
https://i.imgur.com/qxtjCNp.jpg
經過測試,
擺放後對聲音的影響確實很大,
首先,
聽感上像是吸收了很多的反射音,
以至於清晰度的提升程度,
甚至比器材或線材對於清晰度的提升都來得大,
音像更是清楚可見,
此外也讓聲音變得更扎實更厚暖,
這種厚暖不是軟糊的那種,
而是密度變高、厚度變高,
是一種聲音質地的提升,
但經過測試,
若是位置位於喇叭後方正中央,
則有過度吸音而讓聲音的擴散度下降,
音場會整個縮掉一些,
會讓原本閃爍著光芒、跳耀的鋼琴音符,
被吸到光芒變暗、萎縮掉的感覺,
經過幾次調整,
最佳位置在喇叭後面稍微偏移一些,
不要整個在喇叭後面正中央,
以免反射音被吸收太多,
導致音場縮掉、聲音較乾的感覺。
再來是低頻陷阱:
https://i.imgur.com/IkGjVhu.jpg
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神奇,
它的圓柱可以拉高也可以降低,
上面的刻度應該是對應不同頻段的處理,
拉高後會吸收更多低頻,
能有相當程度的減少低頻駐波,
一但低頻駐波減少,
中高頻的清晰度就能明顯提升,
許多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就出現了,
且低音的線條也會很明顯,
不再是轟轟然的低音。
擺放位置不能完全貼緊角落,
要有一點點拉開與牆面的距離,
真的是一點點而已,
不能拉太開,
拉太開低頻駐波又會再次炸開,
而太貼牆角則是低頻會被截斷太多的感覺,
男聲會變更溫柔且偏娘,
厚度會稍微變薄,
而整體音樂而言,
會使原本充滿立體感的聲音變得稍微扁平化,
擺放的位置非常需要多方嘗試,
這個道具讓我覺得不單單影響低頻,
也影響到全頻段的聲音,
放得好很平衡就出好聲,
反之放不好就衰聲。
最後是小擴散版:
https://i.imgur.com/3pcn9nt.jpg
這是我空間處理第一個擺放的道具,
將它們放在左右喇叭的正中央背牆,
以及兩側側牆第一反射點,
還記得當初剛放下去第一個感覺,
聲音密度提高,
結像更清楚,
然後更有包圍感,
與大型的擴散版比較之下,
小擴散版的擺放可以強化音像及增加密度,
大擴散版則是吸收更多的反射音,
讓清晰度進一步提升,
且使聲音質地變得更厚實、更扎實、密度更高。
目前擺位大概是這樣子:
https://i.imgur.com/NRdbQcj.jpg
喇叭間距1.9米,
喇叭離側牆及背牆各約90公分,
離背牆擴散板則約70公分,
大家都說玩音響玩到後面就是在處理空間,
我覺得很慶幸有及時注意到空間處理的部分,
才沒有不小心把擴大機跟喇叭整包都賣了,
不過題外話,
前陣子換了CMaudio的電源線及網路線,
對聲音的提升也是相當大,
電源線ultimate,
https://i.imgur.com/TEePvte.jpg
讓聲音忠於原味的呈現,
網路線ultimate silver,
https://i.imgur.com/jRRReSl.jpg
本人真的很粗很肥,
很像一條黃金蛇,
但是上系統後真的是後悔太晚入手,
聲音的畫面感是無邊無際又很遼闊,
聲音結像更加明確,
人聲也變得更有味道更加好聽!
因爲今年也算是系統大換血過,
加上空間目前也處理到效果挺不錯了,
估計可以退燒好一陣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