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一開始玩兩聲道就打定不玩電源線。
或者...比較準確的來說不碰發燒線。
一方面口袋深度實在是無法發揮鈔能力。
另一方面也覺得花超過三大件不對等的錢在線材上,心裡的坎總是過不去。
頂多鹽酥雞少點幾樣,買買符合設備電流值的醫規線材這樣子。
不過最近可能是月亮落入第三宮好奇心大增,想說要不來換一下電源線?
就這樣一口氣入手了3條二手入門電源線。
想說最好是聽不出來,要不然線材這個錢坑可能掉進去就出不來了。
這可不是鹽酥雞少點幾樣可以解決的事情。
接下來進入正題。
因為我很懶,所以只在DAC上做瑣碎且不科學不客觀的個人小小實驗,沒有要意圖使鹽酥
雞老闆少賺點錢。
泉三本來用的是18AWG小黑線。
心得順序就是試聽順序。
每條線都有聽上4到6個小時,不過心得只針對參考曲目詳細做記錄。
下一條線會基於上一條線做比較,不確定的時候偶爾會跳回去上一條線做確認。
[主要設備]
Holo Audio Red
Holo Audio Spring 3 KTE加購前級
ATC SCM20ASL Pro + Rhythmic L12當作2.1聲道
[播放設定]
Mac mini M1 HQPlayer升頻1024DSD NAA到Red
[參考曲目]
John Williams in Vienna #3 Devil’s Dance (Qobuz)
https://i.imgur.com/YiyBsn2.jpg
<Li/50 OFC R2.5 1.5m (上左)>
一開始的心得覺得不妙,好像聽得出來差異...嘖。
音場向內集中,縱深變深。
相當左右音場不變的情況下,音場形體往縱向呈現橢圓形,稍微有點不自然的感覺。
不過立體感還是有明顯提升。
樂器和樂器之間的空間似乎被什麼填滿?
這應該也是音場向內集中造成的。
整體聽感沒那麼有空氣感。
樂器定位感和分離度提升。
特別是中低音左右延伸的感覺很好。
就像是定音鼓敲下去不是一個點量感變多,而是擴散到左右空間。
往外圍渲染開來的那種感覺,很舒服。
小黑線這邊有點卡頓和顆粒感。
不過高音解析似乎稍微降低。
一開始的小提琴獨奏泛音明顯變少,甚至消失。
<Li/50 OFC EXs 1.5m (上右)>
相較Li/50 R2.5,小提琴高音細節和泛音回來了。就是那種大師兄回來了的感覺!
速度變快瞬態提升。
小提琴表情變豐富,銅管線條明顯光澤感適中。
定音鼓打下去不只左右擴散,還會往聽者方向延伸。
樂器前後定位提升。樂器和樂器之間的沒有填得那麼滿,還保有寬鬆的空氣感。
音場沒有明顯型體較為自然。
<Chikuma EMV-15DC 1m (上右)>
一開頭的小提琴獨奏泛音會往外飄散,不自覺嘴巴哇的一聲想說這是什麼邪魔歪道?
速度感很順很快,不拖泥帶水。
瞬態產生的衝擊力較強但消失得也很快,但不是不好的那種快。
整體聽感很協調。
相較兩條Li/50稍嫌有點不夠刺激。
但相對耐聽不會吵。
對...不會吵很重要。
音量再開大一點也不會吵...很妙。
樂器形體較為明確。
音場左右延伸程度很誇張,基本上已經跨到喇叭外圍不只一點點。
定音鼓打下去渲染開來的空間感很奇妙。
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到演奏廳的形狀。
樂器尾音營造出來的立體感很強。
用了一年多泉三沒有體會過Holo Audio(全息的意思)招牌的立體感和定位感...難道是電
源線的鍋?
有點可惜的不知道是為什麼整個舞台似乎稍微往後退。這也有可能是刺激感不如Li/50的
原因之一。
因為確定就是這條線換上去拔不下來了,繼續聽了一個下午的流行樂。
人聲嘴型明顯很有感情和渲染力。
女聲意外的甜美...啊嘶。
《後記》
由於三大件都有上隔變。
有試過把R2.5插在壁插這端,差異大概只有插DAC這端的20%。
另外其實我R2.5買了兩條。本來就計畫把兩顆喇叭的16WG醫規電源線換下來。
不過不急,先讓我享受一陣子DAC換電源線帶來的樂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