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讀到《賞識教育》,一本年代有點久遠的書,講述作者如何把他智商平平的啞巴女兒教育成神童的故事
我沒有要兒子成為神童,只是那陣子帶小孩帶到有點灰心,長輩推薦我看這本
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呢?書的引言這樣寫:
「這個方法又神奇又普通,又新鮮又古老;是所有父母本來就有,卻未發現,都本能地使用過,卻又無意中遺忘了」讓我很好奇,如果有這麼棒的方法我怎麼可能忘記w
反正應該不會有人找來看,我就破梗了(喂)
(防雷頁)
作者的秘訣在於「賞識」
那究竟要如何做?要如何賞識我們的小孩?
請回想孩子嬰兒時期你們的相處互動
我兒子現年1y9m,嬰兒時期離我還不是太遙遠,怎麼對他?不就是每天抱著他說愛你,被他的一舉一動融化嗎?當他咿咿啊啊一屋一嗚發出聲音,我給予大大的回應;為每個小小的進步如開始翻身、學會爬行歡欣鼓舞嗎?
作者說,這就是秘訣(到底在哪,還是看嘸對不對)
講個前陣子發生的事,我帶兒子去診所評量發展,醫生拿出積木要兒子疊高,兒子疊疊倒倒,有時兩個、有時三個,就是沒辦法疊到四個,醫生一邊解釋一邊說明這個階段的手眼協調能力,能疊3-4個就很厲害了
我表面上沒事,卻察覺到內心隱隱有鼓衝動「想向醫生解釋我們在家裡沒疊過積木,今天是第一次」以及「想告訴兒子該怎麼做」
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那樣,我在焦慮孩子沒疊到第四個、沒能做得更好,沒想到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就好的我竟然會在乎這件事
在作者看來這就是缺乏賞識,我不相信孩子做得到,不相信孩子「行」,跟我在嬰兒時期對待孩子的方式已然不同,有看出差別嗎?
嬰兒時期每個小小的進步父母都給予大大肯定,翻身失敗,沒關係再來一次!差一點,沒關係再試一次!今天不行還有明天,就差一點點了,很接近,快要成功了!加油,你可以的!還記得嗎?我們曾如此正面看待寶寶的每個舉動,即使翻身失敗無數次,而最終我們只記得他成功那次,記得嗎?
這樣的經驗也重現在寶寶學爬、學走上,只是當孩子漸大後(我覺得是在越來越有人樣,非爬行動物後),開始有些變調,我們開始不自覺要求更多,尤其看到其他家長小孩,比較心一起,正面的話語開始變成你看看人家、你怎麼還不會、你要怎樣才對……無形中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做到更多
我們不再像嬰兒時期只看到孩子做到的,而是焦慮他未能達成、去看他沒有的,一直拿世俗的、別人的目標鞭策他努力,而沒有去讚美他目前的努力和成果,給予鼓勵支持,然後很重要——相信你可以,你行的!——這就是賞識教育的關鍵心態,也是我們對待寶寶的方式,即使翻身失敗100次也不氣餒
再舉個例,相比寶寶時期只會哭,兒子現在已經很會表達了,我卻希望他表達的時候能不帶情緒好好說,因為我不想接收他的情緒,甚至希望有些事說一兩次他就能懂。這就是父母的貪心,好還要再好,永遠不夠
看了這本書後,我常回想嬰兒時期與寶寶的相處,提醒自己。當孩子哭著說出自己需求時,我肯定:「謝謝你用說的告訴媽媽」,儘管有情緒,但我看見他的進步,不再視為理所當然;當孩子喝湯滴的到處都是,我想起以前飯菜也掉滿地,現在已經很少彎腰撿飯,我看見孩子越吃越好。每一次的未達成,都是練習,失敗越多次成功就近了。
兒子回家後開始對疊積木產生興趣,我謹記我能做的,不要插手不要指導,要讚美肯定他的努力,「你可以的」說到最後詞窮了,都變成「哇嗚~」「哦哦!(讚嘆語氣)」伴隨媽媽驚呼聲,兒子積木越疊越高,已經遠超過在診間的高度(小心過度使用,可能因此成為疊積木大師)
其實我們都曾使用過正向語言、正向心態與孩子互動,試著以嬰兒時期的互動方式去對待孩子,相信他可以,同時給予支持鼓勵,為每個小小成果喝采,最終孩子會寫出自己的成就。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