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po 座標美國東岸,COVID 重災區。
大家新聞都看到了,美國這裡COVID確診數非常高,
我就是數字裡的其中一位。
確診時懷孕 23 週。
我在一個多月前就打了莫德納第三劑。
12/19 (日) 參加一個團體的聚餐,全體大約有 30 人
12/21 (二) 晚上收到 email ,通知有參與者在今天陽性確診
12/22 (三) 下午開始出現症狀,喉嚨覺得癢癢的
12/23 (四) 早上起床發現喉嚨很痛,幾乎失聲。
中午左右開始肌肉痠痛。這天食慾不振。
12/24 (五) 喉嚨仍痛,但比前一天減輕了一點。
肌肉痠痛已消失。食慾恢復。早上去做 PCR。
接下來每天都恢復變好一些。
12/28 (二) 收到 PCR 結果,陽性。
我做的檢測不會告知是哪一型變種,
但是根據現在 Omicron 變種大流行,以及我的症狀,
我想應該八九不離十是 Omicron 。
喉嚨痛大約五天後就完全消失了。
喉嚨痛逐漸消失之中,有感覺呼吸道裡比較不舒服的部分往上走,幾天後變鼻塞。
那幾天晚上睡覺時有時會因為喉嚨痛醒,或者鼻腔內部太乾而痛醒,
會坐起來喝一兩口熱水舒緩一下再睡回去。
整個病程大約花一週就幾乎恢復,只剩偶爾的乾咳。
我沒有發燒,沒有失去味覺嗅覺。
一路血氧都穩定在 97% - 99%。
三週後的現在,我已經完全康復了。
整趟病程,說坦白的,若這世上沒有 COVID,
我的感受和以前的喉嚨痛型感冒十分相似,
不會覺得是感染到特別的病毒,
病況也沒有特別嚴重,病程長度和發展都差不多。
我這樣算是輕症,所以也沒有接受治療的必要,
除了出門去做檢測,剩下我做的就像是(在美國)感冒了的處理方式,
確保水分充足,多休息,吃營養,不舒服時吃 Tylenol (等同於台灣的普拿疼),
然後等時間過去慢慢康復。
另外,也慶幸打滿了三劑。
因為疫苗已打滿,我在開始有症狀時不是很擔心,因為得重症的機率超級低。
我相信多休息多喝水,就會慢慢好。也的確是如此。
我在症狀出現當天,有寫信問我的婦產科醫生,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另外也提到,因為我懷孕,我算不算有高風險?
有聽說高風險的病人,
可以接受 monoclonal antibodies treatment (單克隆抗體療法) 降低重症的可能。
婦產科醫生說,雖然我懷孕,但是因為我已打滿三劑,
沒有過重,沒有其他 immunocompromised 的情況 (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等)
我不屬於高風險的病人,也不適用於接受此療法
(後來有研究指出,monoclonal antibodies treatment 對 Omicron 變種效用不大)
並且說明,若我出現以下情況
1. 呼吸困難
2. 血氧持續低於 95%
立刻要打電話給他們,他們會判斷我該怎麼做 (例如該去醫院,或該做什麼處置)。
我生病以來的日子,胎動仍然十分正常,
所以我想肚子裡的寶寶仍然很健康。
因為20週超音波時發現有前置胎盤的風險要監控,
上週有去照超音波,
小朋友的生長週數也沒有落後。
先生和六歲兒子一起住在屋簷下。
老公已打滿三劑,兒子已打滿兩劑,
他們一路都沒症狀。
我沒有嚴格隔離在客房,但我儘量都待在客房,
出房門和他們互動時我會戴口罩,他們有時也會來房間找我,
我睡在客房,食物也不和他們坐在餐桌吃,而是拿到客房自己吃,
體力比較 ok 時,我也會在客廳做家事、下廚給全家吃,
全程戴口罩 + 一直洗手。
雖然先生和兒子都沒有症狀,但是他們沒有去測,
因為我確診陽性的 12/28 已出現症狀快一週,都快好了,
當時若要再幫他們約 PCR,因為美國開始出現爆量病例,
免費預約的 PCR (保險給付) 得要約到一月初!
屆時都不知過幾天了,他們再去測好像已沒意義;
不用預約的則是聽說都至少要在現場等三小時以上才排得到。
就當做他們八九不離十也有無症狀感染吧,因為傳染力太強了。
Omicron 的傳染力非常強,疫情若要燒起來是非常快的。
我在 12/19 的聚會接觸到確診者,
當時新聞開始有報導注意到 Omicron 的疫情,但當時遠不比三週後的現在嚴重。
在現在,這種幾十人的聚會都一定是會取消的。
在美國得 COVID Omicron 的人非常多,
我週圍也聽說幾位朋友得了,但聽到的都是和我類似的輕症。
若台灣不幸地疫情也燒起來,
我經歷這一場的建議是,
若你有打滿疫苗的情況下得病了,不要過度恐慌,不要太擔心,
目前的數據顯示,有打疫苗的人,重症的機率遠低於沒打的人,
對 Omicron 變種也是如此。
以個人的角度來看,有極高的機率,就會像是經歷一場普通感冒一樣,
然後整個過程,就比以前的感冒再多小心一點監控,
整個病程會過去,會康復。
但是仍不建議得這樣一場,因為若能不生病,何必要生病呢。
在台灣若得病,可能有其他要煩心的事,
例如要去家裡以外的地方隔離。
這應該也很困擾。
但是以社會的角度來說,太多人得病,仍然是不好的。
聽到醫護朋友們(美國)分享,現在醫院的住院人數比去年 Delta 高峰時還更多了,
(更正:現在醫院住院人數已超過去年冬天的高峰了,來到新高)
因為雖然重症機率低,但若感染人數(分母)太多,
重症的絕對數字(分子)還是會比以前更多的。
美國這裡一般生活大致沒太大影響,但因為太多人生病,有造成一些不便。
有的餐廳有貼出公告,因為許多員工請病假,人手不夠服務比較慢請見諒;
兒子學校有幾條校車路線因為司機生病而不開,
家長們要自行想辦法解決 (自己接送或送去別的校車站);
有些學校太多老師生病找不到代課;
因為天候影響路況(上週有幾天下大雪)+卡車司機短缺 (許多人生病),
我家附近有些超市架上的生鮮都空空的,來不及補貨;
(但也沒那麼慘,可以打聽到哪家超市沒被影響,換家超市採買即可)
所以總結起來,能不要得病還是不要比較好,
但說實話,若疫情燒起來,有時候不是自己想避開就能避的,
還是有聽到朋友,根本不知道怎麼感染到的就得到了。
若能小心一點還是比較好,但若得到了也別太恐慌。
分享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