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說你各位還在練車的阿
: 還不快去下訂!
: 這麼頂的果膠吃下去還需要練車嗎?xddd
: 現在開始吃可以預約明年環法黃衫了我跟你講。
: 是說有板友親身試驗過嗎?
: 真的有圖中宣傳的這麼神嗎,看的我都心動動了呢。
幹我快不行了這太好笑了我一定要寫出來。
敢寫這樣的宣傳出來就代表整間公司上下沒有人懂自行車運動。
(我也不敢說很懂,如果有疏漏或寫錯的地方歡迎各位鞭策)
這一整坨荒謬必須被先拆分為評估框架上的荒謬以及表現內容上的荒謬。
首先我們來講框架上功率的部分,當我們在評估自行車選手的表現時,
功率這個指標一定是跟可維持的時間一起看才有意義。
但該評估框架中不論是平均功率還是最大功率,都沒有時間。
所以這平均功率是 5 分鐘? 30 分鐘?還是 120 分鐘?
最大功率是 1 秒? 3 秒 ? 5 秒? 10 秒?
沒寫出來,這兩個指標基本上是廢了。
再來是踏頻的部分,踏頻從來都不是越高越好,是要維持在一個舒服的區間的指標。
所以光是把它放進來前後比較求成長率就已經很荒謬了。
要認定這個踏頻的提升=表現的提升只有一個可能:
整個公司上下都不知道自行車是能變速的,齒比始終只能如一,當然踏頻提升=表現提升
。
接下來則是前後比較的條件:
未使用 VS 使用後第一天 VS 使用後第二天
這就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有認真測過 FTP,不論是 5+20 或是 Ramp,在那個要求全
力以赴的測試條件下。
第二天的表現不要說提昇了,光是持平都很有問題,我測完第二天是一定放假或安排恢復
騎的,不然根本踩不動。
光是覺得有代表性的結果可以隔天繼續測,或是期待一天就能成長就是沒騎過車的人才有
的想法。
那既然框架就這麼扯了,內容就......XD
我們先來看看我最愛的 GCN ,
這是 Dan Lloyd 在跟 Sufferfest 合作的訓練計畫的十周前後比較:
(訓練前)
(訓練後)
人家被抓去操了 10 個禮拜,騎車+力量訓練+瑜珈+心態調整,提升最多的區塊也才
22%,最少的幾乎可以忽略,對比喝一個果膠 20 % 起跳,隔天還無視疲勞持續起飛。
幹真的是把有在踩台的人都當北七XDDDDDD,喝果膠喝到飽就好了啊。
比扯鈴還扯耶真的是。
對了,對那個訓練計畫有興趣的人,以下是資料來源:
(訓練前介紹)
https://youtu.be/YvemLgLpO3c? (訓練結果測試與評估)
--
--
推 pleaseask:在1982年的時候紐西蘭大學就已經成功培養出不會生出蛋黃01/17 16:29
→ pleaseask:的雞了。01/17 16:29
→ masaco:哇@@但是沒有量產來賣吧??????01/17 16:32
推 pleaseask:當然沒有。01/17 16:35
→ pleaseask:因為我是唬爛的。01/17 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