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有被斷開的危險,閱讀反而困難,所以就
回文了。
SRAM那個胎壓計算機長久以來(其實也不是真
的很久)都是有點爭議的:有人服膺,有人懷
疑,甚至嗤之以鼻。
以我自己的觀察跟解讀,在島野跟Campy的專
利包圍網限制之下,無可避免地,SRAM一直都
走比較激進的路線,甚至劍走偏鋒,為的就是
要在市場站穩並自成一家之言。
這種傾向在收購ZIPP跟Quarq之後更形明顯,
像是為了消滅自己做不好的前變而力推前單盤
系統(欸等等真的是這樣嗎?XD)。
因為我有一些不同系統的輪組—開口,管胎,
無內胎,無框鉤,框煞,碟煞,碳框,鋁框,
所以之前就跟著SRAM的建議值都走了一遍。
我自己的結論是:同路段(中社劍南風櫃嘴等)
的成績差不多,舒適度沒有特別的增長,但是
輪子拖著我的感覺一直揮之不去,有點惱人。
所以就如同我先前推文所說的,SRAM的計算方
式應該是某種方面的科學,但是在那種科學面
前,我選擇了偏玄學的那一邊。
好啦不開玩笑,其實從開始騎公路車,我是一
直在留意胎壓議題的。管胎流行的時候,我也
常常很雞婆地建議別人「管胎的建議胎壓上限
是用來黏胎,或是騎場地用的」。當時也常常
得到別人一個大大的「蛤~~~??」
我現在的想法,是真心建議選用Silca的計算
結果。SRAM的算法對我來說太先進了,我承受
不起,而且我爬坡的比重還是高於平路,低胎
壓真的會讓我過敏。 XDDD
--
LOOK, I am your father!
http://i.imgur.com/bHMzEKJ.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