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身邊還有人覺得市區高架道路禁行機車的原因是:
白牌摩托車的車速沒辦法跟上高架道路的車流
但是在基隆有兩條高架道路的速限分別只有40km/hr與50km/hr
一樣也是禁行機車
不妨可以拿以下影片給他看看在高架道路實際騎乘的感覺
https://youtu.be/gapfiHOTc3Q
以下也附上影片逐字稿
--
在網路上討論白牌摩托車該不該
開放高架道路的使用權限時
我最常聽到的一個反對方的論點是
白牌摩托車的車速沒辦法跟上高架道路的車流
臺北市民大道的最高速限是80km/hr
其他快速道路速限大約在60km/hr-80km/hr之間
這個論點聽起來很合理
但是你知道在基隆有兩條高架道路
最高速限分別是40km/hr與50km/hr
但依舊禁止白牌摩托車使用嗎?
這兩條高架道路分別是西定高架道路
以及港西聯外道路
這集影片分為兩個部分
前面我會比較使用西定高架道路
與平面道路之間的差異
後半段會以港西聯外道路實際騎乘的影片
說明為什麼封閉式的道路比較安全
而這種排除了摩托車的車種分流政策
最後會帶給我們什麼結果
在開始前簡單介紹西定高架道路
這條高架道路的開發是為了舒緩西定路
道路狹小造成的交通壅塞
連接市區到中山區的新社區
全程只有2.1公里,雙向兩車道
中間沒有分隔島
也因為受到道路曲率的限制
速限訂為40km/hr
這裡是基隆的安一路
左轉可以直上西定高架道路
但我會先騎一趟平面的西定路
體驗一下平面道路的使用環境
我曾經在中山區住了一年半
當時對交通觀念仍是一無所知
以當時的駕駛直覺,我並不喜歡走西定路
除了道路狹小、視野容易受到遮蔽
這邊巷弄多、公車頻繁進出、路側的停車
其實都增加了騎乘上的風險
這支影片拍攝時間是週日的早晨
我其實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沒有走過西定路
也歡迎在地人補充這條路平日或者是疫情前的路況
即使在假日十字路口的車流量還是非常大
進入路口的時候
這種不讓直行車的轉彎車
也會特別的多
這裡占用公車停靠區的車輛也會造成駕駛閃避的風險
也因為雙線兩車道都十分的狹窄
所以除了注意與你併行的車輛之外
有時還必須注意對向的來車
這裡也必須要說不是為了拍影片才騎這麼慢
而是這裡的路況、車況讓我沒有辦法用較快的速度行駛
單一車道也造成快慢車無法分流
所以這裡我要等到視野比較好的路段
才敢超越前面比較慢的阿北
但好不容易超越前面的阿北
你又受到對向車輛的干擾必須放慢車速
也有這種違規迴轉不看後面的駕駛
走到這裡兩旁的商店開始變多
也代表這裡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
你也必須擔心路邊突然出來的車輛
以及要通過的行人
這裡路側空間都做規畫給停車格使用
除了壓縮到行人的空間之外
也容易遮蔽駕駛的視線
如果道路兩旁有人、車、貓狗衝出
會縮短駕駛的反應時間
更不用說有不看後車就開車門的駕駛或乘客
那就更危險了
另一個規劃缺失是這裡兩旁都是民宅
但是馬路與住宅之間並沒有任何緩衝空間
大部分路側空間沒有規畫人行道
而是做為停車空間
沒有駕駛能力的老人與小孩就成為這種規劃
下的犧牲者
好一點有高低不平的騎樓可以走
差一點就必須走在馬路上與車併行
另外一個設計缺失是公車停靠區
沒有設法做成避車彎
公車停靠的時候勢必會阻礙後方的車流
如果這時候有人忍不住逆向超車
也可能造成他人和自己的風險
還有道路緊鄰住宅的缺點就是車輛的噪音
會直接干擾到兩旁的居民
如果開放機車行駛有隔音牆的西定高架
也能減少噪音的問題
總而言之,一路騎上來
這裡的路型、道路規劃都有相當高的行車風險
所以我沒有要原路折返
前面左轉中和路就是西定高架的終點
我會選擇走高架回頭再騎一趟
好,重新回到安一路路口
這次改從西定高架道路往中和路走
西定高架道路與剛剛走的西定路方向是一致的
途中兩旁都是民宅
並不像臺北市高架多半是筆直的設計
受到地形的限制,這裡彎道的幅度比較多
沒有中央分隔島的保護
也限制了自由車流速率
今年年初我擔任北宜228乖寶寶反區間測速的活動志工
在參與過程中了解到臺灣道路的主管機關
並沒有用很科學的方式
來制定道路的速限
你不難看到又大又寬視野良好的直線路線
掛上速限50km/hr的牌子
然後再用測速照相來取締「超速違規」
不過西定快速道路的速限卻是相當合理
我實際騎乘幾次
平均的速率都落在40-50km/hr的範圍
因為視覺的阻礙、彎道幅度、路幅的寬度
都會影響駕駛覺得安全的速度
你不難發現
封閉式的西定高架道路的行車風險必然是比較低的
這邊沒有支道或對向轉彎車輛干擾
也不用擔心突然有違停或公車停靠需要閃避
即便西定高架道路的安全規格比不上其他高架道路
但是就西定高架道路與平面道路相比
前者仍然是比較安全的
既然是比較安全的道路,又沒有對速度的要求
憑什麼白牌摩托車無法使用這條較安全的路呢?
不論排氣量大小的摩托車
在這條道路上都只能騎40km/hr
難道車牌顏色不一樣會影響安全嗎?
如果你說大型重機駕駛有經過額外的考試
所以可以騎乘高架道路
那請問這種速度不超過40km/hr的道路
通過普通機車考試的駕駛沒辦法安全騎乘嗎?
即便是台北市的高架道路
在60-80km/hr的最高速限
以目前造車的工藝與引擎性能
國產的125cc也可以輕鬆跟上車流
白牌摩托車被禁止使用高架道路
其實跟速度無關
甚至在2012年7/1以前
黃牌摩托車也是無法使用高架道路的
也是經過多方爭取才有現在的路權
事實是大多數的封閉式道路
在設計與興建的時候就沒有考慮過機車的需求
並不是這些道路的速限讓白牌摩托車無法跟上
而是機車長年都被排除在正規的道路之外
平面道路的機慢車道、內車道禁行機車
連結橋梁又窄又小的機車引道
都是這種規劃思維的產物
像蘇花改、南迴改以安全為由而興建
但完全沒有把機車列入服務的對象
在經過抗爭、行政訴訟之後才願意試辦及開放
目前南迴改已經正式開放大型重機
蘇花改則是準備試辦通行
但數量最為龐大的白牌摩托車仍遙遙無期
政府收取稅金興建道路
本應顧及所有的用路人
而不是抱持著高高在上的心態
我「特許」你使用這些又快又安全的道路
正常國家的道路使用應為原則開放例外禁止
但臺灣對於摩托車則是原則禁止例外開放
從交通部、高公局、公路總局乃至於
地方交通局都是用這樣的思維來規劃道路
你以為臺灣是機車王國
但其實是禁行機車王國
港西聯外道路在道路編號為台二己線
是屬於高公局養護的「省道」
既然是省道就更沒有禁行機車的理由
台二己線從中和路的匝道南下可以連接國道
所以禁行大型重機
北上路段則開放大型重機通行
可以由安樂區連接中山區的中和路
德安路以及中山四路的西岸碼頭
大幅縮短從安樂區往中山區的行車時間
有人會說這裡都是往西岸碼頭的聯結車
白牌機車上來會很危險
那大型重機上來就很安全?
按照速限與前方聯結車保持
適當安全距離行駛
到底哪裡危險呢?
這裡只有速限50km/hr
全線都有單向兩車道
中央有分隔島隔開對向來車
行車時視野良好
路面偶有補丁 但還是比平面道路平整
道路規格與台62快速公路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且封閉式道路沒有違停車輛
支道出入的來車
更不會有對向轉彎車入侵你的車道
少掉這些會提升行車風險的因素
只能說是又快又安全
如果實際騎乘的影像沒辦法說服你
我們來看看虎口地圖標註的危險路口
這個服務是由瑞峻科技根據107年與108年共60萬筆
交通事故的發生地點 來繪製事故熱點的地圖
你可以先看看自己家裡附近的路口
有人會說每個路口都是事故熱點啊
事實上因為平面道路的交叉路口是車流交織最密集之處
加上臺灣的路口設計常常不具連貫性
在路口產生碰撞事故的機率也是最高的
但是你可以看看高速公路、快速公路、高架道路
幾乎都是白的,代表並非事故熱點
即使是交通環境惡劣的臺灣
在交通事故的呈現也和國際之間的趨勢是一樣的
就是封閉式道路的事故率、死亡率遠低於平面道路
也許你會常常覺得高速公路、西濱快速道路有很多
嚴重的死亡事故 新聞都有報導啊
血流成河耶
但事實上是平面道路上有更多的死亡事故沒有被報導出來
臺灣一年交通死亡人數將近3000人
但是109年國道A1事故死亡人數只有52人
如果你還是堅持機車跟大型車輛使用同一條路很危險
但在平面道路上機車跟大型車就沒有混流了嗎?
平面道路上的視野更狹隘
你都能讓機車騎在大型車附近了
為什麼視野更開闊沒有路口干擾的
封閉式道路反而不行呢?
大型車造成的事故死傷比率的確相當高
但從道路硬體上是不可能把大型車跟機車或小客車徹底隔開的
文明的國家會嚴格審查大型車職業駕駛的能力
並有嚴格的不適任駕駛淘汰機制
強制大型車裝設視野輔助、主動剎車系統
並有勞檢制度防止司機過勞
甚至業主有連帶賠償的責任
但臺灣的做法就是再三宣導要遠離大車
車來了你自己要閃
然後再用各種新聞灌輸你
「機車好危險」
但真正肇事與造成別人死傷的難道是機車嗎?
如此實施車種分流的結果還有另一個隱憂
經過中山區的德安路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興建中的大型建案
隨著居民的遷入,車流量也會大幅提升
如果仍然是鼓勵民眾開車才能使用快速又安全的道路
以中山區的道路容量恐怕無法承載許多一人汽車
臺灣實施車種分流的結果
並沒有帶來更快速更安全的交通環境
為了讓機車不要與汽車混流
把原有的人行道被縮減成機慢車道
行人往往只剩下高低不平的騎樓能夠通行
甚至人行道要與變電箱共存
每年都有將近500個行人死在臺灣的馬路上
把相對弱勢的用路人排除在快速安全的道路之外
這樣做,真的是一個自詡民主與進步的國家該有的作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