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有沒有做功課
: 拜託,汽車根本沒排進台美貿易的前十,喊要降是在演哪齣?
: 台灣的順差最主要來自我們的半導體、積體電路這些高科技產品
: 汽車在台美貿易就沒在前十
你這個就是先射箭再畫靶
簡單來說,這次這個關稅叫做貿易逆差稅
解法也很簡單,想要讓川普大大開心也很簡單: 減少貿易逆差
那川普才不管你要用哪種商品還是哪種方式減少貿易逆差
1. 少賣點東西給美國
2. 從美國多買點東西
3. 匯率大升值
以台灣出口導向來說啦,對經濟影響程度大概是3>1>>>>>>2
所以,就變成看你要犧牲什麼
匯率升值,影響到的是全面性貿易出口競爭力,台灣面對的是日、韓、中國等主要競爭者
匯率上去半導體可能沒差,但其他產業鏈(包括半導體享受的毛三毛四上游)會炸開
那少賣點東西給美國也不切實際,美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最大的消費國
所以最後就是多買點美國貨,而且是要長期買
台灣目前買的比較有發展性的
LNG: 台灣一年對外採購120億上下的LNG,去年簽了投資協議
軍火: 台灣最近幾年對美平均一年大概50億上下 (但這已經是進行式)
剩下的本來就沒太多空間可言,剩下就是農產品和汽車
汽車來說,台灣一年掛牌數量約40~45萬輛,20出頭萬輛的進口車
這個市場根本不是像大家說的那麼小
犧牲的也只有國內"組裝廠",後續零件供應、Aftermarket出口都還可以存活
從粗略角度來看,40萬輛FOB給你算平均FOB 20k好了,就是80億
砍半也都還有40億/year,這比華航買波音分三四年交的40億還快又有效
至於你說美國車不夠便宜,就是因為關稅貨物稅阿
關稅也可以不用動,因為你怕降了關稅日本韓國也跑來靠杯就比較麻煩
直接美國車貨物稅減免,馬上空間就出來了
然後也不用扯什麼車商會把利潤空間全部賺走
將近二十年前美規二手車新車自辦/代辦/整批拉進來的管道本來就很完整了
二十年前總代理爛配備賣高價就已經被外匯車商打爆過一輪了
才會有現在Mercedes/BMW多數都是高配車的時代
除非冷門車,不然大宗歐日美系車後勤保固找保險公司大車商自己吃也不是不行
奇怪,大家都知道是逆差稅,結果還拿進出口比例說汽車沒用
這邏輯不就是射箭再畫靶? 你原本高稅率當然比例低...
目標是減少逆差,就是要從根源可以動的部份去思考
汽車就是現在MAGA派最重視的產業之一,歐洲車廠在過去三四年美國本土一直在擴產
日韓雖然抵抗,但為了美金也是嘗試增加美國的產量
從80分=>99分難度非常高,但從0=>60分是非常簡單的
要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就是進行消費轉移,犧牲日韓進口和本土"組裝"廠
別忘記了,台灣Aftermarket汽車零件業出口美國也有30億
一個潛在每年80億的offset,根本不是隨隨便便找得出來好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38.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743724816.A.E3D.html簡單來說,這次這個關稅叫做貿易逆差稅
解法也很簡單,想要讓川普大大開心也很簡單: 減少貿易逆差
那川普才不管你要用哪種商品還是哪種方式減少貿易逆差
1. 少賣點東西給美國
2. 從美國多買點東西
3. 匯率大升值
以台灣出口導向來說啦,對經濟影響程度大概是3>1>>>>>>2
所以,就變成看你要犧牲什麼
匯率升值,影響到的是全面性貿易出口競爭力,台灣面對的是日、韓、中國等主要競爭者
匯率上去半導體可能沒差,但其他產業鏈(包括半導體享受的毛三毛四上游)會炸開
那少賣點東西給美國也不切實際,美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最大的消費國
所以最後就是多買點美國貨,而且是要長期買
台灣目前買的比較有發展性的
LNG: 台灣一年對外採購120億上下的LNG,去年簽了投資協議
軍火: 台灣最近幾年對美平均一年大概50億上下 (但這已經是進行式)
剩下的本來就沒太多空間可言,剩下就是農產品和汽車
汽車來說,台灣一年掛牌數量約40~45萬輛,20出頭萬輛的進口車
這個市場根本不是像大家說的那麼小
犧牲的也只有國內"組裝廠",後續零件供應、Aftermarket出口都還可以存活
從粗略角度來看,40萬輛FOB給你算平均FOB 20k好了,就是80億
砍半也都還有40億/year,這比華航買波音分三四年交的40億還快又有效
至於你說美國車不夠便宜,就是因為關稅貨物稅阿
關稅也可以不用動,因為你怕降了關稅日本韓國也跑來靠杯就比較麻煩
直接美國車貨物稅減免,馬上空間就出來了
然後也不用扯什麼車商會把利潤空間全部賺走
將近二十年前美規二手車新車自辦/代辦/整批拉進來的管道本來就很完整了
二十年前總代理爛配備賣高價就已經被外匯車商打爆過一輪了
才會有現在Mercedes/BMW多數都是高配車的時代
除非冷門車,不然大宗歐日美系車後勤保固找保險公司大車商自己吃也不是不行
奇怪,大家都知道是逆差稅,結果還拿進出口比例說汽車沒用
這邏輯不就是射箭再畫靶? 你原本高稅率當然比例低...
目標是減少逆差,就是要從根源可以動的部份去思考
汽車就是現在MAGA派最重視的產業之一,歐洲車廠在過去三四年美國本土一直在擴產
日韓雖然抵抗,但為了美金也是嘗試增加美國的產量
從80分=>99分難度非常高,但從0=>60分是非常簡單的
要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就是進行消費轉移,犧牲日韓進口和本土"組裝"廠
別忘記了,台灣Aftermarket汽車零件業出口美國也有30億
一個潛在每年80億的offset,根本不是隨隨便便找得出來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