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作品背景:
a.故事發生在蜀國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就是失街亭、斬馬謖這邊
b.作品將失街亭一半的責任丟給背後的諜報組織去揹
c.蜀國與魏國各有一名王牌情報員,蜀國這邊叫白帝、魏國那邊稱燭龍
d.故事就圍繞在這兩人身上展開,雙方要在隱藏身份的情況下,繼續為國效力
e.同時還要想方設法的去揪出對方真實身份
https://i.imgur.com/oFhFwnJ.png 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通常三國相關戲劇就是看那些老屁股打來打去,以及孔明陰來陰去,
而這部作品的時間點,那些家喻戶曉的大咖們幾乎都死光了,
整部劇中,蜀國這邊挑大樑的剩下馬岱跟魏延,魏國那邊則是郭淮跟王雙
接著是劇情雷,以Q&A方式來進行
Q.燭龍是誰?
A.燭龍只是一個稱呼,不像蜀國白龍一直都是陳恭,
魏國燭龍可以根據當下狀況而進行更換,
前任燭龍為曹軍謀司司尉高堂秉,繼任燭龍則是陳恭
Q.什麼是青萍計畫?
A.讓燭龍打入蜀國的軍政核心。前任燭龍因為在蜀官職已升到盡頭,
無法再進一步,所以將其犧牲掉,成為繼任燭龍、也就是陳恭的墊腳石,
盜取弩弓圖紙只是煙霧彈,主要是用來添增陳恭功績
Q.陳恭真的是魏國情報員嗎?
A.否,陳恭打從一開始就是在蜀國高層知曉青萍計畫後,特地派遣過去的,
為的就是將魏國的青萍計畫收為己用,這是作品中的其中一個反轉
Q.蜀國要魏國的青萍計畫做甚?
A.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反將己方的白龍打入魏國的軍政核心,之後就能操控與掌握情報
一個是藉此讓孔明的政敵:李嚴入局,好讓其失勢
Q.為什麼陳恭可以取得魏國的信任?
A.因為蜀國有負於他們這些情報員,司聞曹曹椽馮膺用蜀國部分機密與底層情報員性命,
跟魏國進行交換,藉此從中得利,也因為馮膺洩漏機密,導致他的父親為國捐軀,
殺父之仇、司聞曹草菅人命,陳恭為父叛國,合情合理
Q.趙雲....呃不對,馮膺真的與魏國串通嗎?
A.否,馮膺確實有販售情報給魏國,但那是與蜀國上層商量好的,
每一次的販售與交換,背後都有算計,得利者都是蜀國,
以陳恭父親身亡那次來說,就是犧牲了他卻成就了定軍山之戰(斬夏侯淵)
Q.陳恭知道馮膺與魏國串通的真相?
A.一開始不知道,所以他確實是將馮膺視為殺父仇人,
只是在國家利益面前,他還是做好了身為白帝、也就是蜀國王牌情報員的本分,
之後在一次與馮膺的會談中,才將這個誤會給說清楚,這也是其中一個反轉
Q.諸葛孔明在這部作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A.基本可以當成路人,就寫了份出師表、打了場仗、皺了好幾次眉,
這棚的孔明,既非制敵機先的神、也不是滿嘴跑火車的雞掰人,只是個當社畜的普通人
Q.所以孔明不知道屬下策畫的反青萍計畫?
A.是,直到末尾前,他完全不知道(ˊ_>ˋ)
Q.是不是因為荀詡的堅持與不知變通才害陳恭喪命?
A.一開始是,但這也是編劇用來設計反轉的一個點,
反青萍計畫非常成功,打入魏國與李嚴下台這兩個目標都接近完成,
卻因為陳恭的不殺與荀詡的堅持,在最後關頭讓計畫出現破口
為了補上這個破口,陳恭只能犧牲自己,
原本要領死的是馮膺 => 改成陳恭
打入魏國與李嚴下台 => 剩下李嚴下台
可能有部分觀眾會開始埋怨起荀詡,原本可以Happy End的被他弄成True End
但這就是編劇想要的效果,想要的反轉
=====
最後的最後,陳恭藉由心腹之口,說出了真相,
荀詡的逃脫是陳恭故意為之,為的就是"死"
如果反青萍計畫竟全功,那他又得當回雙面諜,繼續整日活在算計中,
他累了,加上心愛的髮妻已死,他想去追隨她,
所以才在關押荀詡的牢房中,留了扇暗門
他知道荀詡一定會找到暗門
他知道荀詡一定會繼續調查
他知道荀詡一定會揪出他來
他知道在荀詡調查出真相後,計畫會變成只有他死,才不會變成全盤皆墨
計畫 => 至少得一,李嚴下台
荀詡 => 用自己的死保了這個不知變通的兄弟一命,順便上了一課
陳恭 => 求仁得仁,功成身退
--
某天,神父從教堂順路載一位年輕修女回家,神父趁換擋時把手放在年輕修女的膝蓋上,
年輕修女抬頭看著神父說:『神父,請記得路加福音14章第10節。』
神父羞愧的把手抽回來,之後他們在紅綠燈停下來,神父又把手放到年輕修女的大腿上,
年輕修女再次對著神父說:『神父,請記得路加福音14章第10節。』
神父此時終於想起了路加福音14章第10節的內容,於是神父
摸了摸年輕修女的頭後,把她平安送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