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日月潭,好像是大學畢業之後,跟著無緣的大學學妹,騎著機車從彰化過去
雖然我是台中人,但這輩子都二十多了卻從未去過,那時候還沒在玩相機,記憶也早已模糊...
第二次去日月潭,早已經出社會了,那是2015年的十月,從D7100換成了D750
一個人的生活,下班就是找三五好友幾個羅漢腳相約拍照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zfgGWw
機身鏡頭:D750//16-35 F4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那時候臺灣還很流行黑卡或縫卡,當時各大風景區總是可以看到一堆人拿著卡片擋在鏡頭前刷刷刷刷
順光刷、逆光刷、夜景刷、下雨也刷,照片好不好不重要,為啥要刷也不重要
不刷一下裝逼深怕路人不知道是在拍照
現在再來看當年,只能說當時相機的高寬容度根本沒必要刷
特別是這類複雜場域,黑卡更容易造成明暗不均
雖然說可以靠後製補償修正,但既然已經要後製修正啦,那幹嘛還要刷黑卡,直接後製修正就好啦
特別是現在習慣使用包圍曝光更覺得黑卡沒有必要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CZD541
https://flic.kr/p/E4sxKk
https://flic.kr/p/Ekc8FB
機身鏡頭:D750//16-35 F4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時間來到2016,那時候日月潭拍星空,絕大多數人還是都在水社或朝霧碼頭居多
當時大夜班時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用GOOGLE MAP四處找找哪邊可能可以拍到銀河
當時蔣公碼頭還算是真正的秘境,在涵碧樓前曝星軌,曝了兩三小時,涵碧樓前竟然只有偶爾路過的兩三台車路過
清晨五點,再慢慢走到蔣公碼頭,那時候那邊甚至只有一組人在拍照
那時候修圖技巧差,也只會用LR開個筆刷胡亂刷,銀河內暖外冷的顏色沒出來不說,照片也非常扁平無立體感,一點都沒有夜晚柔和的氣氛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Uq3qSg
https://flic.kr/p/TNqBHb
機身鏡頭:D750//T15-30 F2.8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回顧2017年的照片,現在再來看感覺像是一場災難,2016年時學會使用分割色調來處理影像
不得不說分割色調在晨昏攝影對於影像烘托非常有幫助,但在拍攝銀河修圖時,分割色調卻容易"吃掉"銀河本身的色彩
簡單說,銀河的顏色相較於背景色並不算特別突出顯著,如果這時候再利用分割色調去處理天空,雖然可以讓天空出現整片寶藍色,但同時也會把銀河的色彩給掩蓋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24jpNqW
https://flic.kr/p/22gH54Y
https://flic.kr/p/GNc2sQ
機身鏡頭:D750//T15-30 F2.8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2018,帶著喜歡拍照的美眉去拍銀河,結果共估還好有火燒雲,但最後美眉最後也是跟別人跑了....(這段不是重點)
這年頭對於照片又有一層新的體悟,該亮的地方就給他亮別過曝就好,該暗的地方給他暗,還能簡單分辨別變成剪影就好
早年還有一流派,補光流,我個人是極度討厭這一流派
原因1.補光手電筒很多是黃光,相機為了白平衡補償,會將天空過度偏藍,讓銀河的顏色很難修正
2.黃光手電筒光太硬,造成對比非常明顯,使畫面生硬,亮的地方太亮,暗的地方悲劇,過渡帶...沒有,直接掃過去哪來的明暗過渡
3.晚上本來就看不清楚甚至看不見了,照那麼亮幹嘛呢,不合邏輯阿
中間那一張銀合照片,則更是災難中的災難,個人習慣寶藍的天空
但在試圖將銀河顏色還原上去後,反而使得畫面更加不和協,非常的不協調與生硬,像是把銀河貼上那樣突兀
至於最後一張...當時風格也還正在修正,只是想炫耀一下有機會遇到晨間火燒雲+銀河同窗的影像而已,沒事兒,沒事兒...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SucYiu
https://flic.kr/p/SD1VCC
機身鏡頭:D750//T15-30 F2.8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2019,這時候蔣公碼頭已經變成菜市場碼頭了,從前曾經一個人走的心驚膽跳,到現在也許晚上六七點就一堆腳架卡位
此時對於銀河的風格也較為定型
只是當時還很堅決啥照片都要用分割色調來做最後處理,最後就是悲劇啦,第一張銀河的色調才會感覺偏怪偏水藍。
或許這張還可以再降些曝光增加對比,並讓白平衡往深藍方向去結果會好點
現在拍銀河,在後製時候第一件事就就是調整白平衡、降躁、變型控制
特別是白平衡,多數情況下LR選擇自動白平衡都能獲得不錯結果,但如果有雜光情況下,建議手動調整可以獲得最佳銀河白平衡色彩,再去後製可以省去很多功夫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2kG6Qsg
機身鏡頭:Z6II/14-24 F2.8S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今年不是好過的一年,疫情開始後打亂了很多人的計劃,蔣公碼頭的燈籠大概開燈到00:00
所以以銀河高度來說,蔣公碼頭理想拍攝月份應該是在五月之前,等到疫情稍稍趨緩,也大概是八九月之後的事了,所以2020這年並沒再去日月潭拍攝銀河
反倒是2021年這年,這年是台灣嚴重的乾旱年,日月潭水位低的誇張,怎說當然也要去紀錄一下
有別於往年,這張已經是站往年的湖面位置拍攝,可惜那年有飯店打了很強的投束光
所以很多人銀河的下方都會有條亮帶,我是利用漸層筆刷去慢慢消除補償
作品照片:https://flic.kr/p/2n6Pg9o
https://flic.kr/p/2n7TDc4
https://flic.kr/p/2nd5B1e
https://flic.kr/p/2n8jk7U
機身鏡頭:Z6II/14-24 F2.8S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2022,這幾年就已經開始喜歡玩全景攝影,甚至考慮來去買個老蛙15mm f2來快速全景接圖
因為再廣的超廣角,也無法將天際的銀河包完,那不如用接圖的方式將整組銀河容納進去
另外這幾年的想法,在風景攝影中銀河或火燒雲再怎燦爛,終究也是配角,是用來點綴的,所以以往那種修到好像世界末日般清晰的銀河,反而喧賓奪主
今年才熊熊想起,往年我似乎從未在這裡是過全景接圖,也許是這邊人太多不好轉鏡,所以今年特地找了個最邊邊角角的地方,就是為了試試蔣公碼頭的全景
拍完蔣公碼頭再去四手網那邊接圖,這邊iso開到6400,試後想想或許可以更高,試著將銀河的倒影拍得更清晰
另外在慈恩塔,礙於空間關係,這邊銀河要高過塔尖,橫幅就算14mm也頗有難度,直幅銀河位置又感覺怪怪的,或許全景接圖會是較好的解決方案
總結一下這幾年的經驗
1.風景照片裡銀河或火燒雲終究只是配角,不該喧賓奪主;主題主角與配角的拿捏非常重要
2.一開始選對白平衡,銀河外冷內暖的色調很容易就能顯現,必要時甚至天空跟地景分開不同白平衡去處理
3.照片開啟第一件事就是降躁,有人說降躁會讓很多細節跑走阿,有差嗎?反正晚上你根本就看不到那些景色
4.不要補光,晚上的氣氛不適合硬光直射,適合柔柔漫色光,還有黃光補光會讓你的天空死藍
5.亮的地方給他亮,小心別過曝;暗的地方就暗吧,別變剪影就好
6.小心使用分割色調,使用太少無感,太多會讓你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銀河顏色被覆蓋取代
7.銀河要怎修呢,這可是長篇大論了。但YT上有太多免費且實用的資源了,善用關鍵字,如"milkyway ps"諸如此類,跟本不需要掏錢去跟那些大師學習也能學到很棒的技巧
8.不要直接用增加對比的滑塊增加畫面對比,建議用LR的筆刷或是PS裡的加亮/加深工具去調整
9.適當使用放射濾鏡來添加暗角凸顯主題
在日月潭一混就是七年多的時光
明年會不會去呢,我真的不知道,每年都說不去都說我對人群過敏,但每年手癢想拍銀河又好像會莫名跑去
明年對於銀河修圖會不會有更新更深一層的想法呢?希望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