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個人淺見,其實我倒不覺得原po構圖切小腿、切手肘有太大的問題,
你去看很多大師、時尚雜誌的人像照片也是各種切手切腳切頭。
構圖的重點是空間感、結構性及形勢,而不是哪裡不能切,
千萬不要讓框架限制了你的構圖。
有時候切是一種構圖上的不得不,比如這張,
如果後退一點讓MD的腳完整,凝結的空間感就散掉了,就拍不出這張照片了,

有時候切是因為無所謂,比如這張,
後退一點點讓小腿完整其實對畫面不致影響太大,
但其實真的沒差,我當然有拍到腳完整的照片,但腳完整也不會讓它變成更好的照片,

回到正題,我覺得原po看起來比較習慣用中焦段左右的鏡頭,
當然任何焦段的鏡頭都可以拍出好照片,只是你要去熟悉並善用該焦段的特性,
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用這個焦段拍攝,是要它的透視變形、壓縮感、
還是貼近肉眼所見的日常感?
而不是反正鏡頭可以zoom in你就zoom in,即使一樣讓人佔滿一半比例的畫面,
站遠點用70mm zoom in去拍,跟走近點用35mm去拍,呈現的空間感是完全不同的,
建議原po可以多拍多試不同焦段在不同距離的感覺(或先練熟某特定焦段)
拍到相當程度的內化後自然會有一種直覺,
構圖有中的瞬間你會明顯感覺到腦子裡的齒輪卡的一聲剛好咬住,聲音清晰無比,
就像籃球員投出空心球其實出手瞬間就知道了,這不是什麼玄學,
技術性的事練熟了其實都是同樣的道理。
跟原po分享一下我今年剛好也有在海邊拍過一組照片,因為主要是去玩,
所以沒帶燈、沒助手(甚至MD也沒化妝),
但每個畫面其實當下我都很清楚我要的空間感,所以快速按幾張我們就收工了。
這張我是用25mm拍的,選擇站得離MD有點距離,
讓MD成為大景的一部份,但又取得不多不少的存在感。

這2張我分別用25mm及30mm焦段拍的,因為站得離MD比較近,
MD的存在感是不是強烈多了?


這張小腿也切了一半,but who cares?

這張我想凸顯裙擺飛紗的感覺,所以用當下鏡頭最廣的24mm焦段拍,
當然更廣一點的鏡頭效果更強,但我沒帶,
但其實除了焦段以外,相機跟MD的距離也很重要,
太近的話會太仰角,太遠張力無法凝聚,

最後提供一個小訣竅,焦段的選擇有相當程度的理性成份
(這個理性必須跟調整光圈、快門、ISO、色溫一樣內化成反射動作)
決定好焦段後,移動腳步的同時看著螢幕,
去感受視覺張力凝聚的緊繃程度,感受其中微妙的甜蜜點,
這是一種經驗累積的手感,試著去尋找自己的手感吧。
以上個人意見,請小心服用,
以下是我沒什麼人追的IG。
: 無法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掌握"為什麼要按下快門?"**
: 不知道這方面要如何提升???
: 有搜尋版上的人像文章
: 看到作者yu198877526的文章及作品
: 文章提及他都有先想好一些情境或構圖
: 甚至跟MD的互動,導致的表情以及肢體
: **想詢問大家有沒有更多類似的文章或作者可以追蹤?**
: 另外也有在看這位的YouTube,覺得很適合我參考
: https://reurl.cc/35p7V0
: 因為目前大多也是單兵作戰
: 所以不希望是棚拍或陣仗很大(超多燈具和設備那種)
: 希望的是較隨性,頂多主體道具配件(反射鏡 或 小燈的)
: 附上一些作品,也希望大家給些建議
: ---自己預設問題是覺得對於IG版面的掌握還太低
: ---構圖太多特寫,應該多些景帶人
: ---或 找些色系和延伸凸顯主題?
: (作品大多是隨拍後期調色,希望提升到按下快門時就有想法)
: https://i.imgur.com/IrAyXJQ.png

: https://i.imgur.com/AiibyaZ.png

: https://i.imgur.com/seclA5c.jpg

: https://i.imgur.com/IF09fQv.jpg

: https://i.imgur.com/Z8qvG5A.jpg

: 因為IG持續更新還沒很多作品
: https://reurl.cc/Zjqeq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