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laimer:我從研究所2月畢業,3月開始準備到10月考試只有大概7個月
一天準備時間大約只有5~6小時(其他時間都在玩或運動)
要不是延後考,可能準備程度會不夠。所以參考程度可能有限,還請大家斟酌。
然後我自認為是一個很懶很混很不喜歡照規矩來的人(可能一些人不覺得)
會靠一些非正規方式學習(google國內外網站參照)、查資料,
可能準備方法不適合所有人。
(還有以下敘述可能會帶有一點對體制的批判,請大家見諒。)
個人背景:
112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因為主要是做社會學的量化研究,所以有接觸到一點
統計。不過社會系的統計主要是教看報表和一些理論,數理部分較少,以至於
跟實際上考試的統計學還是有不小差距。但我大學、研究所期間到各系去修課程,
其中跟統計相關的課包含了:
1.劉錦添老師的計量經濟學上(我沒修下,A-)
2.葉小蓁老師老師高等統計學上(也沒修下,C-差點被當掉)
3.研究所時修陳正剛老師線性代數及應用(A-,但之後沒用到基本上都忘光)
4.各種社會系社會所的統計量化課程(基本上都A+)
5.暑假額外修微積分(A、B+)
6.林明仁老師經濟學原理(一學年,好像都拿B)
加上我大學到讀研究所中間有隔兩年,所以以上只是大約敘述一下數理能力大概就是在
純文組算不錯,但跟統計系數學系或者商管比起來只能算很普通的程度。
成績:
110高考
國文 54 申42測12
資料處理 63
法學知識與英文 60
統計實務 57(炸)
迴歸分析 42(炸)
經濟學 60(炸) 申22測38
抽樣方法 62(本來以為只有40)
統計學 84
總成績 60.47分 排名15/47 錄取標準55.83
110普考
國文 59 申43測16
統計實務概要 59
資料處理概要 47
法學知識與英文 68
統計學概要 84
經濟學概要 82
總成績66.5分 排名11 錄取標準63
110地特
我有特地去台北考(我南部人),成績還沒出來。
準備教材:我是買TKB函授課程的全套,主要是為了張翔。但由於TKB函授主要是考研究所
,包含統計學、經濟學,所以要斟酌。
教材部分我覺得為了張翔買TKB全套很值得!主要就照張翔的步調來,
還有跟著張翔老師的youtube直播。不過TKB其他科有些教得很普通,變成自己讀居多。
然後搭配google很重要!有時候我會對比補習班解答和講義,抓出不少補習班錯誤的地方
,或者創造出自己獨門的理解法和做題法,這才有知識學習的獨特性。
另外其實在辯證各家補習班、或者自己解法哪一個對的時候,
也是在幫助你學習知識本身,所以切勿盲目相信補習班講義。其他要自己主動學習
(但張翔的講義基本上都是正確的,我目前還沒發現錯誤就是了XD 翔sir好神)
準備方法:
1.國文:
吃老本,考前兩週背了公文格式,作文部分我自認文筆不差(大一國文作文、
政治哲學課程的小論文、通識課報告都有被稱讚,但主要類型是論說文或社科寫作)
考試的時候莫名只有30(公文12),我想是因為矯情八股國文教育的關係。
2.法學知識與英文:
吃老本,我自認英文應該算不錯,但這次出的英文考題很多超奇怪,加上法學我基本上只
讀
憲法所以只考60...
3.統計學
完全照張翔的課程從一上到最後,一開始很不習慣國考統計的考法,後來慢慢學,從基礎
打起其實就都可以融會貫通。但後面一些數理統計的部分因為時間緊迫只看了
最強力檢定的部分(也最常考),後面的UMVUE、指數族部分也有機率考出來,建議大家
有時間還是要看,尤其是地特更會出比較偏的題目。
4.迴歸分析
這科應該算跟我以前學的最相關的了,但國考的考試方式會讓你懷疑你到底有沒有學過
迴歸分析XD。像是社科量化研究會看報表、處理共線性,但國考都是考背公式或者推導。
或者是要你算VIF、一些值之類的。甚至還有我以前沒遇過的mallow's cp還有
適合度檢定,範圍太廣了,看考古題就知道啥都能出。
而觀點的差異舉例來說,
以前研究所寫論文會探討的共線性主要是發生時要怎麼處理?例如你同時放
父親和母親教育程度變數會有嚴重的共線性問題,這時以社會科學角度會要你從理論
的方式切入,但以純統計學的角度來說可能就會採取另一種思路,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換
思維的過程。對於非數理本科的學生要學會適應。
然後這次考試第二大題第二小題我覺得應該要減掉平均?不懂為何沒分數
而box-cox跟適合度檢定屬於我以前沒碰過漏掉的部分,所以迴歸考很低。
但主要常考的就是偏F檢定(可以利用張翔教的圖)、跟斜率常數等等計算。
另外一些數理推導也有可能考,例如證明高斯馬可夫BLUE等等。
5.抽樣方法
以前完全沒學過,主要搭配TKB教材,但我覺得授課老師教得很普通所以都自己看自己
寫題目。另外有餘力的話建議去看原文書的抽樣(之前很多人推的那本)看英文版,我因為
時間不足所以是考完才看,發現相見恨晚XD。
這科強烈建議自己寫筆記,其實各科學到最後我都會產生興趣想知道知識的本質。
所以我會問自己這公式為啥會要是長這樣?在這過程中我也會畫圖解去想公式,會比較好
記憶。
例如我會問自己為何分層估計的變異數公式是要考慮到每層Sh,而群集不用?
為何系統隨機抽樣的不放回調整(1-f)中的f是1/k? 而其他都是f=抽出率?
這些問題有些可以自己畫圖,二階段隨機抽樣法的變異數公式也很龐大,我也是靠自己
圖解才可以慢慢記憶起來。
然後這科算是補習班解答最弱的一科,補習班答案正確率在這一科可能不算太高,寫考古
的時候要注意。而且如果你看原文書會發現有些東西其實用多種抽樣方法算也可以,
補習班的解答大多是看到題目是A 就用A解法 B就用B,其實有一些是A可以用A、B法皆可
6.統計實務
有些題目有點腦筋急轉彎,反而我覺得這科蠻有趣的,有些題目是要你計算,
有些是會問數據這樣如何解讀?有何缺陷?(我比較愛這類數據判讀題目)雖然會覺得
有點嘴砲成分,但實際上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會面對的問題。
至於法律跟調查死背部分因為我很討厭背,基本上只記得關鍵字和一些必背東西。
(例如常出的調查應包含哪些事項、綠色國民所得帳內容)
此外建議把主計總處網站所有資料點出來看過一遍,我也有準備今年開始的PPI、普查等
時事議題,還有連鎖法和定基法的差別優劣(這個主計處網站有一個PDF講這個)
7.經濟學
基本上課程沒看完,因為仗著自己經濟直覺應該不錯所以沒有準備很多,
寫考古題的時候也覺得還好分數不會很低,所以主要補強以前沒學過的總體
跟一些個體部分。ISLM-ADAS之類的,不過這次像申論第二大題就有點被懲罰到,但我還
是用生產函數論述替代效果之類的,還有拿到近一半的分數。反倒是申論第一題莫名
低分。
8.資料處理
在學校學的主要是統計程式之類的,結果考得很多超級奇怪...很像在考資訊類。
以前完全沒碰過,照著教材跟考古題慢慢累積筆記慢慢學。能學多少算多少。
以下是批判制度的部分:
我認為文官制度應該有重大改變。我認為有著濃厚科舉文化的公務員考試在新時代應該有
所變革。第一我覺得應該有些東西要是上機考(實際操作統計軟體而非筆試資料處理)
或者更貼近實際工作的部分。
再來是考題出得實在是非常奇怪,我覺得有很重的運氣成分。
原因我想是因為統計學這個大學科假設有300個考點,但國考只能出個4-5題,所以
頂多出個10個考點,然後有些又很冷門,變得說很像很吃考試運氣。常常寫考古題的
時候會有一種:「蛤這鬼東西你也能出?」的想法。(但抱怨完還是要把此類考題整理進
筆記,下次考出來雖然不知道是何年,但萬一考了有個印象還是會有點基本分。)
而以前大學學測指考反而相對題目穩定,因為假設200個考點,有委員會審查基本上題目
都會涵蓋所有考點,相對來說考題會比較穩定,很少有這種很偏門的題目出現。
在統計類組,偏門的題目實在太多,又不給公式,所以經常會落入:我這個也學、那也背
但出的頻率不高,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雖然還是有些東西可以靠臨場反應,
但考試畢竟有時間壓力,這樣的偏門出題法我覺得要有所改變。
再來是改考卷,我覺得評分標準也很迷(除了有標準答案的統計學以外)。
有些我自認寫得很不錯但低分,有些我其實不會但亂扯一通拿到不錯的分數,
讓我懷疑這評分有很大問題。
以上還是感謝以前的版友們,因為篇幅很多準備心得跟筆記沒寫出來(也是我懶XD)
可以再私訊問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