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信傳媒
2.記者署名:
張瀞文
3.完整新聞標題:
尹錫悅發動戒嚴因預算案而起 台灣別走上南韓朝野「尖銳對立」翻版
4.完整新聞內文:
立法院雖然已經休會,但朝野為了總預算案吵得不可開交,至今仍餘波盪漾。
其實,在野黨砍預算,執政黨大動作反擊,這種朝野針鋒相對在民主國家並不少見,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我們的鄰國南韓,大約在兩個月前,也才上演總統與國會為了預算案嚴重對抗戲碼。
尹錫悅宣布戒嚴導火線是預算被在野黨砍了
南韓近期因總統尹錫悅宣布「短命戒嚴」引發政壇震盪,該事件的導火線之一是國會對2025年度政府預算案的激烈爭議。這場政治風暴不僅讓尹錫悅遭遇彈劾,甚至成為南韓史上第一位因叛亂罪在任內被羈押的總統。
南韓在前,台灣在後,兩個號稱亞洲民主典範的國家竟為了總預算朝野吵翻天,其實雙方爭執表面上是因為總預算,但導致政局陷入激烈的朝野對峙政爭的背後,實際上則是總統指揮不了國會、「朝小野大」的問題。
台灣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與南韓在野的共同民主黨分別利用其在國會的多數優勢,對執政黨形成巨大壓力,導致政治僵局與執政困境。
台灣與南韓的政治體制都是總統制,其中檢察官出身、政治素人的尹惕悅在2022年以0.8%領先幅度打敗競爭者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民成為南韓總統,賴清德則是藍白各有候選人參選的情況下,以40%得票率當選台灣總統。
他們兩人一樣面臨執政黨在國會席次不過半,甚至是少數,因此在國會的處境類似,而在審查預算案成為朝野政爭過程中,
南韓跟台灣的發展,幾乎像是按照相似的劇本在走一樣。
國會少數讓賴政府陷入困境
台灣現行國會結構是114席中,在野的藍、白加上無黨籍共63席,形成了絕對過半優勢,使民進黨的51席難以主導國會議程。不僅法案推動困難,總預算審議也被藍白聯手卡關。賴清德政府面對在野嚴審,預算被大幅刪減,引發執政黨與支持者的強烈反彈。
朝野雙方針對預算案的言詞攻擊極為激烈。執政的民進黨批評藍白「為仇恨政治無差別砍預算」,甚至指控在野黨「毀憲亂政、國家停擺」;藍白則回敬民進黨「詐騙、抹黑、哭窮」,並嘲諷其「不會執政就下台」。台灣政壇因此陷入持續的對立,讓人不禁聯想到南韓朝野更難解的政治角力。
南韓朝野對立僵局比台灣尖銳
南韓的政治僵局比台灣更為尖銳。在300席國會中,總統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黨僅有108席,對比在野共同民主黨的170席完全處於劣勢。
去年11月底,
共同民主黨在執政黨缺席的情況下,單方面推動預算削減案,將尹錫悅政府提交的677.4萬億韓元預算削減4.1萬億韓元。
這場預算之爭最終導致尹錫悅宣布「戒嚴」,試圖以「境外勢力介入」強硬手段壓制在野黨。然而,戒嚴令不到三小時即被迫撤回,不僅未能解決僵局,反而讓尹錫悅因叛亂罪遭羈押,南韓政局陷入更深的動盪跟混亂。
南韓的預算案是總統唯一無法行使否決權的草案。在野黨掌控國會多數後,完全可以單方面削減政府預算,進一步擠壓執政空間。這與台灣國會在三黨不過半格局下的微妙權力制衡有著高度相似性,卻也有所不同。
共同點:預算案成為政治對抗的工具
無論是台灣還是南韓,朝野雙方都將總預算案作為政治對抗的主要戰場,試圖透過預算審議達成不同的政治目標。
在台灣,在野藍白利用預算審查權力對執政黨施壓,藉此展現「制衡賴政府」的政治力量,獲取支持者的支持以及政治籌碼;而民進黨則試圖透過大舉的批評藍白「為反對而反對」來為支持者的怒氣添柴火,終極目標是推動接下來的大罷免行動,目標當然是鎖定2026及2028大選。
南韓的情況則更為極端。共同民主黨利用其國會優勢,削減尹錫悅政府的特殊活動經費,而尹錫悅試圖透過強硬手段宣布戒嚴維護執政權威,但最終遭反噬遭羈押,成為南韓憲政史上的重大危機。
不同之處:文化與民情的影響
台灣和南韓的政治對峙在表面上相似,但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卻有所不同。
台灣執政的民進黨與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的對抗,還沒有走到完全「魚死網破」的地步。三黨不過半的局勢反映了台灣選民的多元選擇,也為國會未來的談判及妥協留下更多空間及可能性。
當然以賴總統的智慧,加上近期邀請立法院長韓國瑜喝和解咖啡試圖緩和朝野氣氛,應該不至於讓朝野走到「火車對撞」的程度。
南韓則是高麗棒子性格,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衝突往往更為激烈。尤其是共同民主黨和國民力量在國會席次上的懸殊差距,讓南韓的執政黨無法通過妥協化解危機,僅能透過法律與政治博弈試圖打破僵局。
未來挑戰:如何走出朝野僵局
台灣與南韓的朝野對立引發了一個共同的思考:如何避免預算案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確保國家治理的穩定性。
在台灣,未來政局能否平穩,取決於藍白聯盟能否在對抗民進黨的同時,提出可行的政策替代方案,而非僅僅削減預算以施壓執政黨。同時,民進黨也需要調整策略,尋求與在野黨的合作機會,以減少不必要的對立。
畢竟總預算編列與審查不會只有這一次,朝野都該仔細想一想,難道接下來每一年審查總預算都要這樣繼續吵下去?
目前執政黨在國會是少數,執政黨在編列預算之前,是否曾經跟立法院在野黨討論過呢?如果他們尊重在野黨是國會的多數,在編列預算之前就應該先溝通這些預算的必要性,取得支持才對。
朝野先溝通,才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但是執政黨如果仍以蔡英文八年完全執政的態勢,一副預算我要怎麼編就怎麼編,立法院管不著。行政院到了在野黨要監督的時候,就呼天搶地說中華民國要被消滅了。或是發動側翼,拼命抹紅。那這個是行政院自己失去理性,不能容忍一點監督。就像黃國昌講的,今年三讀之後的總預算接近3兆且比去年還多,行政會有什麼困難呢?
立法院的在野黨務也必要站穩陣腳,顯露政治的實力,代表人民顯示政治的制衡力量。讓行政方面知道未來預算的編列,是要先溝通的,這時才有理性討論的空間,也是台灣社會想看的。
其實,台灣與南韓的預算案風波揭示了民主政治中的一個共通挑戰:如何在朝野對立中保持國家治理的連續性。無論是三黨不過半的台灣,還是兩黨高度對峙的南韓,政治領袖都需要意識到,過度政治化的預算之爭可能對國家利益造成長期損害。在這方面,南韓的劇烈震盪或許能為台灣提供寶貴的警示,讓執政黨與在野黨在對立中尋求合作的可能性,推動政治發展的良性循環。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2151
6.備註:
今日南韓,明日台灣
難怪某黨Team戒嚴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