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匯流新聞網
2.記者署名: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中午來開匯/協和電廠轉型爭議 王醒之批台電「天然氣上癮」不符減碳目標
4.完整新聞內文:
基隆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的計畫引發關注,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台
電公司副總經理鄭慶鴻今(24)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live直播
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
王醒之表示,地方政府在與民眾溝通時面臨諸多困難,因為過去台電與基隆市政府(前基
隆市長林右昌時期)始終向市民傳達一個訊息,即「不讓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就
必須繼續使用重油發電」,然而,這種二選一的說法忽略了更全面的能源轉型可能性。
王醒之指出,燃燒重油確實會產生大量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懸浮微粒及二氧化碳,相較
之下,改為天然氣發電確實能降低部分污染,基隆市民的疑慮不只是污染排放,而是基隆
長達百年來被3座火力發電廠包圍的歷史問題,包括北部火力發電廠、深澳燃煤電廠及協
和電廠,這些電廠累積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在地居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王醒之指出,協和電廠改建為天然氣電廠後,依照目前環評報告的數據,每年二氧化碳排
放量將達6,230,000公噸,是目前平均排放量的3倍,與政府提出的2050淨零碳排政策完全
背道而馳。他以「老爺車換新車」來形容這種現象,理論上新設備應該提升能源效率並降
低碳排,但如果改建後的電廠規模更大、排氣量更高,總體碳排放仍將上升,這樣的轉型
是否真正符合減碳目標,值得深思。
王醒之強調,從單位發電效率來看,天然氣電廠的碳排密度可能較低,但從總量來看,整
體排放反而增加,這樣的能源轉型方向不但無法解決空污問題,也與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不
符。
王醒之強調,即使改為天然氣電廠,污染依然存在,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仍會排放,對人
體健康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因此,政府在考慮協和電廠轉型時,應該採取更全面、更環保
的解決方案,而非僅限於燃氣發電。他建議,應讓協和電廠直接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雖
然發電量可能不如現有規劃的260萬千瓦,但仍能成為基隆地區推動再生能源的示範案例
。
王醒之也提到,近年來中南部民眾經常指責北部地區「把污染留給南部」,但他認為這種
說法並不公平,因為基隆雖然屬於北部,但其位置相對台北市來說,仍處於「南方」的位
置,長期以來也承受了過量的污染,與中南部地方的處境並無太大不同。
王醒之說,台電一再強調「區域自主電力」,但如果這樣的概念要徹底實行,那麼台北是
否應該禁止使用桃園的水?基隆是否也不能用貢寮的水?甚至是否需要各地區都自給自足
食物?這樣的邏輯顯然不符合區域發展的現實,台灣應該建立區域協調與互助機制,而不
是讓縣市之間陷入對立與衝突。
王醒之強調,能源問題不只是台電的技術選擇,更是一個政治決策問題,政府必須思考如
何讓台灣整體的能源布局更加合理,而不是讓部分地區長期承擔環境污染的代價。他呼籲
政府在推動協和電廠轉型時,應更慎重考量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並以區域公平發展為核心
原則,確保能源轉型符合全民利益。
王醒之接續著說,能源政策不僅關係到空污與產業發展,更應與國土計畫相互配合,確保
區域發展的平衡。他指出,台灣推動《國土計畫法》的目的,就是要重新規劃國土使用,
避免不同縣市之間產生相對剝奪感,因此能源轉型不應只是技術選擇,更是政治決策,政
府應該從產業政策層面檢討能源發展,讓國土規劃得以順利推動。
王醒之認為,協和電廠的轉型方向,應該以再生能源為核心,而最適合的選項就是地熱發
電,台灣過去幾年已舉辦多場國際地熱論壇,許多國際地熱廠商對台灣的地熱資源展現高
度興趣,顯示這項技術具有發展潛力。他說,若能讓協和電廠改為地熱發電,將不僅降低
污染,也符合台灣的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
王醒之引用經濟部能源署的官方數據,指出政府計畫在2030年將地熱發電容量提升至
3.4GW,這一數字遠超過協和電廠轉型為天然氣電廠後的2.6GW。他認為,這意味著地熱不
僅可以補足協和電廠的發電需求,甚至還能提供更高的發電量。
王醒之說,目前協和電廠仍在運作的3號、4號機組合計發電量僅1GW,而如果按照經濟部
的目標,未來地熱發電的潛力將遠超基隆目前所需的供電量。因此,他呼籲政府應該重新
檢討協和電廠的轉型方案,避免單純依賴燃氣發電,而是應該優先發展地熱,讓基隆成為
台灣再生能源的示範城市。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團隊。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cnews.com.tw/232170224a004/
6.備註:
只能希望 能早日找到最適合台灣的方式比例
而不是為了發大財 整天造謠抹黑 最後虧損都留給
二十年前才發生過 結果十年前 居然又再來一次 玩不膩
造謠台電藏電 抹黑核四是大弊案 贏來火力發電八九成的非核家園
乾淨的煤 民主的肺 發財的綠 廉價的命 台電的負債黑洞還一直擴大當中
原先反核的德國基民盟改變了態度,表達支持研發新核能與SMR的看法。兩位有志競選總
理的斯潘(右)與梅爾茲(左),都同意核能是競選的主要議題。
德國基民黨魁梅爾茨:若當選總理將提升工業競爭力
最後是拯救德國工業競爭力,梅爾茨認為,製造業是德國重中之重,未來政府在制定每項
決策前,無論是氣候還是勞動政策,都會思考「這是否有利提升德國工業競爭力」。
他也批評2023年4月蕭茲領導的聯合內閣,關閉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的決定。梅爾茨指出此
舉對德國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強調重啟與建設新一代核電廠、支持核融合技術,是
未來由他領導的政府的能源政策選項。
德國缺電 梅爾茨拚蓋50座燃氣發電廠
批總理關掉最後3座核電廠 犯了戰略錯誤 電價狂漲 衝擊製造業
補充
6.基民盟/基社盟與現聯合內閣政府在核能政策上的分歧:
(1)兩黨與現行聯合政府在幾個氣候與能源政策上方向一致,如支持氫燃料、氣候中和燃
氣發電等。但雙方在核能發電上有顯著的差異。
(2)德國政府於2023年4月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達成非核目標。然而基民盟/基社盟部分
成員則持不同態度,曾於2024年1月發表「海德堡宣言」,主張重返核電,並將核能列為
實現氣候中和的能源選項之一;另亦呼籲針對剛退役的核電廠是否重啟進行專家評估,並
支持第四代和第五代核反應爐發展。惟針對核能重啟,總理候選人梅爾茨已暫時排除這一
可能性。
瑞典攜手德國業者 加快核能復興腳步
瑞典加快核能復興步伐的最新訊號。 Uniper在瑞典奧斯卡沙姆(Oskarshamn)核電站的
小型核電廠,是該國約40年來第一座新的核能反應爐。 隨著未來幾十年用電需求將大增
,瑞典政府將核能這項具爭議的技術視為擴大供電的主要方法之一。2025年2月11日
新加坡總理:積極研究引進新一代核電技術
新加坡總理:將研究部署核電 「重要且必要」
布林肯訪新加坡簽核能合作協定 促進雙方資訊技術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