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自由時報
2.記者署名:
記者張協昇/南投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雪季山難頻傳 女登山家曾格爾:台灣缺乏完整的登山體系
4.完整新聞內文:
〔記者張協昇/南投報導〕台灣進入雪季後山難頻傳,尢其3月大雪,南投縣短短兩天就
發生3起山難,造成4名山友不幸罹難,知名女登山家曾格爾即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缺乏
一套完整的登山體系,她認為「山難不是意外,而是累積的結果」,並分析近期山難發生
的原因主要在於錯誤的風險評估、低估技術的必要性,政府應建立登山分級制度、強化雪
地安全教育、以及推動「高風險登山責任制」。
曾格爾表示,由於長期在海外高海拔與極端環境攀登,她發現台灣登山文化與國際間存在
一個巨大的認知落差,不只是裝備或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套完整的登山體系的缺乏。許多
人貿然進入雪地、背著未經測試的裝備就出發,甚至低估高海拔環境的變數,因而造成山
難。
曾格爾分析近日多起山難發生原因指出,很多人認為夏天爬過一座山,冬天也可以用同樣
方式攀登,卻忽略了雪地完全不同的風險。雪崩、冰面坍塌、極寒體能消耗,這些都是台
灣登山者普遍低估的因素。
此外,裝備不等同技術,她強調,在海外攀登時,每一次的技術測試都極為嚴格,例如如
何用冰斧、如何架設雪地營地、如何應對暴風雪,這些不是買了裝備就會的,而是需要長
時間訓練與反覆演練。台灣的登山者卻經常高估裝備的保護性,低估技術的必要性,導致
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曾格爾也說,在歐洲與北美,很多登山地區的救援是付費機制,如果登山者的行為屬於「
不負責任登山」,救援費用將由個人承擔。惟台灣的救援往往是免費的,這導致許多人抱
著「反正有人會來救我」的心態冒險,無形中增加了搜救人員的風險。
因此她建議政府應推動登山分級制度,例如在許多國家,登山活動依據技術難度與風險進
行分類,沒有受過訓練的人不得進入高風險區域。其次,應強化雪地安全教育,目前台灣
的登山教育仍以「夏季健行」為主,針對雪地求生、冰斧技術、雪崩避險的課程極為有限
,這些技術不是救難隊的專利,而應該成為登山者的基本知識。最後,應推動「高風險登
山責任制」,借鑑歐美、日本的制度,若因個人疏忽造成搜救,應支付相應費用,或在登
山前購買特定保險,減少公部門的負擔。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轉載媒體:
https://news.ltn.com.tw/news/Nantou/breakingnews/4990503
6.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