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生之路──旗山孔廟改建為日本神社的提案】
位於高雄旗山的孔子廟,靜靜地矗立在山城一隅。它有著典雅的屋簷與古樸的紅牆,曾寄
託著地方對教育與倫理的期望。然而,時代推移,旗山孔廟早已從熱鬧的儒學殿堂,淪為
乏人問津的蚊子館。與其讓它持續荒廢、形同擺設,我們是否能賦予它新的生命、新的文
化意涵?
在此,我提出一項具有爭議但也充滿潛力的提案:將旗山孔廟改建為日本神社,開啟文化
轉型與觀光再生的新篇章。
---
#### 一、歷史背景:從儒風之地到沉寂之境
旗山孔廟的歷史可追溯至1985年落成,建築仿北方式孔廟樣式,是台灣晚期興建孔廟中少
數保存完整者。當時為響應文化政策與地方發展,地方政府希望透過孔廟宣揚儒家思想,
培養地方學風,強化文化認同。
然而,隨著教育制度變革、升學模式改變,孔廟祭孔等活動逐漸式微,加上旗山地區人口
外移與觀光式微,使孔廟逐漸被邊緣化。如今,每年僅有教師節例行的祭孔典禮,多數時
候空無一人,除卻蚊蟲與落葉,幾無人煙。
---
#### 二、為何是「日本神社」?文化轉化的時代契機
這裡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文化資產的保存,是否一定只能以「原貌維持」為目標?文化若
無人參與、無法感動人心,它就只是靜態的歷史標本。而現今台灣社會對日式文化的熱愛
與接受度,提供了旗山孔廟文化轉化的契機。
神社文化的核心,在於與土地與人之間的連結。無論是繪馬祈願、祭典活動、御朱印文化
或是攝影觀光,皆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交集。改建為神社,不是照抄日本,而是借用形式
,注入在地靈魂,讓這塊土地重新「有人氣」。
---
#### 三、歷史其實早已交織:旗山與日治時期的文化連結
旗山在日治時期曾是高雄州下的重要聚落,不僅有糖廠、老街,更有多座日式宿舍與官舍
遺構。將旗山孔廟改建為神社,其實不過是重拾這段歷史記憶──將昔日留下的文化紋理
重新整理,轉化為新的觀光資產。
此外,旗山孔廟所在區位交通便利,鄰近旗山老街與香蕉文化館,若能成功引入神社概念
,整合區域觀光路線,將可打造出一條融合歷史、宗教、觀光的文化走廊。
---
#### 四、成功案例借鏡:從神社復興看觀光潛力
看看宜蘭「頭城神社」的重生,從雜草叢生的遺跡,轉化為IG熱門打卡點與文化散策路線
;再看看南投中寮的日式鳥居造景,年年吸引大量遊客參拜、賞櫻、購物。這些例子說明
:只要空間被賦予新意義,人們就會重新回來。
旗山有條件、有潛力做得更好──與其死守無人問津的「儒家古蹟」,不如轉身擁抱未來
,創造出能夠與當代生活節奏共鳴的新文化場域。
---
#### 五、結語:文化的本質,在於傳承與參與
旗山孔廟的重生,不是拋棄歷史,而是讓歷史繼續說話。孔子或許不再是現代人的信仰核
心,但我們可以讓他的空間,變成人們願意親近、對話、遊覽的場所。
當人們穿著浴衣走進神社、投下願望的硬幣、寫下祝福的繪馬,也許他們不知道這裡曾是
孔廟——但正因如此,我們才知道,這裡的歷史,從未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