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商品數量
的情況下 流通的貨幣
增加 物價就會
上漲2.當商品數量
的情況下 流通的貨幣
固定 物價就會
下降3.當商品數量
的情況下 流通的貨幣
固定 物價就會
上漲也就是說台灣不去想怎麼提升商品數量
一直提高貨幣供給流通
商品這麼少,貨幣這麼多,當然是拿更多貨幣去搶同一樣的商品
就會產生1的結果
然後疫情的關係,大多數國家會產生3的結果
台灣薪資/物價比例
物價在全世界裡偏中高水平 算比較貴
新聞曾經比較過各國的雜貨物的物價
牛奶,衣服,水果,米,馬鈴薯,電影票價
台灣的物價大多都偏高
台灣基本月入2萬6
日本基本月入4萬7
但是日本物價跟台灣差不多 甚至很多比台灣便宜
物價高
你說提高基本薪資有用嗎
其實也沒用
只造成了 "通膨"
就是你的薪水變多了
但是物價也變高了(商品都變貴了)
原本一塊雞排30元,現在一塊雞排60元
這幾年台灣一直提高基本薪資
老闆花更多錢 - 請勞工
老闆賣的商品 - 更貴
勞工花更多錢 - 買商品
結果勒
也沒變
就是台幣越印面額越大而已
就像辛巴威幣,不斷通膨
原本辛巴威花兩千元的貨幣就能買蛋
結果惡性通膨到花上億元的貨幣才能買3顆雞蛋
一直加薪 物價也是一直漲
這是沒有盡頭的
無限通膨
不是說不能提高基本薪資
而是如果提高基本薪資,物價也跟著漲那就沒用
各位覺得怎麼做才可以讓人民的生活品質提高?
我舉個例子
200年前
沒有自來水公司 沒有水庫
以前大家生活要水,很困難,下雨天自己收集水,沒有水的生活,品質多糟
現在有了自來水公司,家裡水龍頭,一開,就有水,想洗澡,想洗手
都可以,生活品質大大提高
很多的[水]可以用,很多很多的[商品]
物資,物資,物資
商品,商品,商品
對
物資和商品才是讓你生活品質提高的原因
你需要的東西,最根本,最根本的地方,是物資
你需要的不是貨幣,你需要的是物資
石油
智慧型手機
自來水
水果
雞蛋
衛生紙
想辦法能生產大量物資
才是提高生活水準的辦法
像以前↓
種農作物需要人力,人力不足,要種植大量的稻米很困難
現在↓
種植農作物,就靠農耕機,花少量的人力,生產大量的商品
各位有更多農作物
更多米飯,水果,可以吃,生活品質提高
實際上國家經濟發展要朝2的結果去
商品增加對商人也有幫助
畢竟你賣兩顆雞蛋,就算兩顆雞蛋95折賣出
也賺的比一顆雞蛋多
大量的生產力還能強盛國家
多出來的石油,稻米,水果,還能往外販售到世界各地
商品賣出去世界各地,錢賺回來台灣,錢到台灣人身上
有了生產力
提高了生活品質,也提高了國家經濟
生產力、商品、物資才是國家應該追求的目標
而不是在那邊控制貨幣
有價值的是商品,而不是貨幣阿,各位
有生產力的人,會改善台灣人的生活水平
沒生產力的人,會拉垮台灣人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質
把沒生產力的人打壓之後你會覺得生活品質越來越好
不會覺得生活品質越來越差
物資,商品,生產力,才是最重要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農場平常每天生產出1000份牛排
結果有一部分農夫不養牛了,農夫改當房東,不生產商品
農場現在每天生產出300份牛排
物資減少了
誰能吃到牛排?
哪個餐廳收購的到農場的牛排?
當然是價高者得
物價就上漲
台灣總是把房租當經濟主要收入,而不去想辦法強化商品,房東有屁用,沒有產值
對別國來說根本毫無意義
就是一個島嶼國家在炒房
房東不生產任何商品,店面房租漲,老闆也是把店租成本加進商品裡,商品變更貴
物價更高
房東也會帶動,物價上漲,然後又沒產值
打房,台灣才有未來
囤房稅,升息政策,房屋交易稅,這三個政策都是打房,也是國外常見的政策
強化商品,強化生產,讓國內商品變多,讓國家能外銷的商品強大
這樣國才有未來
每個人都想當房東
然後不想生產商品,商品越來越少,物資越來越少
物價自然就提高
生活水平越來越差
因為商品減少
這是一個惡性的經濟體系,經濟發展的方向不正確
必須要改變
我發這些是真心希望台灣能越來越好
: 物價就不可能停止上漲
: 現在的問題是人民的薪資上漲幅度
: 跟不上物價成長的速度
: 但總是有一群白癡想幫剝削自己的老闆說話
: 以為薪資不漲,物價就不會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