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本魯是日前被眾多平台認證為綠營網軍的藏書界竹野內豐。
(已經自暴自棄不想反駁了)
來跟大家分享一群老人開同學會開了六十幾年的故事。
(警告:故事很長,就跟他們的友誼一樣長!)
若干年前豐哥若不在前往舊書店的路上,就是在舊書店時,
在舊書店的書堆中看到一疊紅紅的像是傳統婚宴禮金登記簿的那種東西。
好奇翻開來一看,裡面滿滿毛筆字,還貼了甚多大小黑白相片。
仔細一讀,深感這是了不得的文獻,連忙掏出我的30......我是說提款卡,
不囉唆,領錢帶走。
這批文獻是什麼呢?原來是一群出生於清末(1895年左右),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老校友逐年的同學會紀錄。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之前身。)
像禮金簿的同學會紀念集
https://goo.gl/oyYZpA
日治大正四年(1915),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一群畢業生風光地走出校門。
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台灣第一所師範學校,
更與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並稱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
這些畢業生才華洋溢,家境大多不差,稱為當時台灣青年中,
站在金字塔頂端,最拔尖的人才也絕不為過。
然而無論多有才華、多有權勢的人,誰也無法阻擋時間的齒輪轉動,
我們且把時間快轉到1964年,這群同學已然一群是古稀高齡的老頭矣。
老骨頭們~拍照囉~
https://goo.gl/K2KO29
1964年,正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第十期老同學畢業第五十年,
原本同窗六十四人,僅存二十七人,
也就是老同學約已沒三分之二,存者也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
這些老者眼見來日無多,便商議每年召開同學會,重溫童年樂趣;
於是便以吳朝綸、何禮謙、羅其英、周錫堯等為主要籌備人,
每年召開兩次聚會,並簽名、題詩、攝影留念。
這一班同學,到底有哪些人中龍鳳?在1964當年已經過世的老同學中,
最有名的當數藝術天才黃土水;
而當時尚存的二十餘人,隨隨便便指個名字出來,
也都是政壇、杏壇、文壇的人物,舉隅幾位如下:
吳朝綸,字靜閣,新竹人。1936年組燈謎會「的社」,
1959年與黃文虎、來楚庚等創集思謎社,著有《靜閣謎話》等,
為台灣謎學大家。
吳靜閣題贈之著作《燈謎體格類纂目錄》
https://goo.gl/Am4PU1
林添奎:曾任中壢鎮鎮長,任內對中壢的經濟、教育建樹頗多。
吳開芽:簡單的講,我們從小唱的「造飛機、造飛機,來到青草地」這首歌,
是他作曲的,威不威?文史專家莊永明在小學階段曾讓吳開芽先生教導,影響極深,
莊永明直言「吳開芽老師教唱的每一首歌,我都記得。」
王永成:鹿港士紳,全台灣有不少人去過他家。
我們去逛鹿港老街時,會經過一座古厝,圍牆邊露出半邊井,令人印象深刻。
沒錯,鹿港鎮瑤林街12號的「三槐挺秀」古宅,就是他家。
王家的半邊井,表示有水大家用,
不是王家的人一樣歡迎,顯示出世家氣派的泱泱大度。
https://goo.gl/jEpGoy
甘阿炎:戰前即為宜蘭街協議會員、宜蘭市會議員等,戰後曾任宜蘭縣縣長。
其他尚有新竹士紳黃煥彩、苗栗的鍾建英、澎湖文人林廠、
林熊徵秘書吳國治......許多人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物誌》便嶄露頭角。
這群老同學遂於1964年三月十五日,
在何禮謙在北市重慶南路的住宅舉辦第一回同學會,與會者十八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辦第二回同學會,
地點在桃園中壢,由在地人林添奎、吳太平、江上鵬主催,
招待同學遊覽石門水庫,大家攜家帶眷,總數有三十人左右,同學實到十九人。
第三回同學會辦於1965年三月,遊覽野柳,午餐後至陽明山賞櫻。
第四回同學會辦於1965年九月,由甘阿炎等輪值主辦秋季同學會,
招待遊覽南方澳、武荖坑等。
此後同學會照例每年春、秋各一次,
地點從第五回開始依序是烏來、鹿港、台北、
北投、花蓮、台中、大溪、銅鑼(這一場名曰賞菊會,
不算全省同學大會,但與會者有十一人之多,不遜於同學會,
因此後來也把這一場算入)、澎湖、白河、角板山、台中。
然而殘酷的現實到來了:從1966年十一月吳節去世開始,
次年張茂振、何禮謙之夫人去世,
至最後一筆紀錄1980年六月羅其英喪禮,還能發電弔訃、親往參加者,
只剩鍾建英、林廠、吳國治、陳戊壬、周錫堯、盧水福六位同學了。
依紀錄來看,這樣的同學會辦了十六次,
最後一次是1974年十月在台中,當時與會的同學六人。
接下來大概是由於每次聚會到場者屈指可數,會不成會,徒增傷悲,
便不再辦全省大會,只剩零星同學的一般聚會;
例如1975年林廠自澎湖來台,老同學特別舉辦歡迎會,到場還有九人。
1976年八月住花蓮的官阿勝、澎湖林廠來台北,遂於林添奎處聚會,九人到場。
1978年官阿勝北上,歡迎會五人到場,也是最後一次同學的聚會,
大夥兒時年約八十三歲。
「現存」同學通訊錄
https://goo.gl/ri8dA4
從頭翻閱這份同學會紀錄,第一頁「現在同學芳名」就教人感慨,
「現在」其實是「現存」,
又看同學的名字上一個個新舊深淺不同的筆跡註上「故」,
多麼怵目驚心。逐字為好友題上「故」字,心情是何等沈重?
而這保管紀錄冊的人是誰?
紀錄冊一共兩份,內容大同小異,恐怕是正副本,
避免保管者因亡故而遺失;
能考慮到這一步,也算是這群老同學深思熟慮,又極度看開人情事故了。
根據內容有「吳朝綸序並書」和另一本封面的「錫堯私有本」推測,
這兩份紀錄冊應當分別由吳朝綸和周錫堯保管,每次同學會便攜帶紀錄謄寫。
吳朝綸於1979年過世,吳朝綸保管的這一份許是由家屬轉交給周錫堯了。
看著一次又一次同學會的紀錄,真實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情,毫不作偽,
包括嘲笑同學懼內而聞虎色變、或在聚會中齊唱學生時代的歌曲、
在車站與闊別半世紀的同學相認、有漢學底子的同學作詩互相唱和,
這是何等歡愉的事!
而紀錄冊後半幾乎都是同學的訃文,凋零的速度比辦同學會還快;
有些人才參加過春季同學會,隔月便離開人間,
不知他在彌留狀態的時候,腦海可會閃過同學相聚時的笑聲?
當時的讀書人大多有漢學底子,即席寫詩唱和,毫無困難。
https://goo.gl/Jx9cJ4
https://goo.gl/xucaqz
https://goo.gl/WpMMb5
老朋友的葬禮,算是另一種同學會了。
https://goo.gl/iw2TN3
「我要再活五千日」
https://goo.gl/p6NJ1h
調侃懼內的同學XDXD
https://goo.gl/ssF7ex
https://goo.gl/lpqNGs
這份資料,讀來讓人感慨萬千,夜裡反覆難眠。我窺見了人們最真實的一生,
二十多人、八十多年的歲月濃縮在幾本冊子上。
所有人將來都會有這一天嗎?
回憶這種東西到底是及身而滅,還是精神永在?
他們考慮到自己隨時都可能會死去,特別謄成兩本,
吳朝綸序:「庶幾他日,賭物懷人,緬想今日盛況,永浮腦海中,無時或忘也」,
費了這麼大工夫,為什麼最後還是出現在陌生人開的舊書店中,
最後在一個陌生的小輩手中保管?
答案只有一個,該屆畢業生全部都不在了,
當然不在了,現在還活著的話都快一百二十歲了。
他們的珍貴回憶差一點就無人知曉,最後傳到有緣人手中繼續保管,
讓世人知道他們曾經如此燦爛過。
先前著名的廣告「不老騎士」,敘述一群耄耋衰年的老人,
騎上摩托車環島,尋找年輕時代未完成的夢。
我手中的這四冊紀錄,就是真實的「不老騎士」,
他們不騎摩托車,他們用文字、詩詞、相片甚至訃文證明自己存在。
人總要留些什麼下來的吧?
人,總要留些什麼下來的吧?
--
舊書店清代日治書事臺灣黃鳳姿閱讀生活童蒙https://ngtsinlam.blogspot.com/
臺語語言舊版武俠收藏家現代詩集藍墨水上游 本土。語文。舊書。文獻。
古龍手抄立石鐵臣詈語書友文青盍興乎來書法 最宅的收書人,最多書的鄉民。
神州詩社網拍夏宇備忘錄舊文獻通訊名冊寫作杜月笙章君穀尺牘昭和町池田敏雄
修補古籍王石鵬石川欽一郎畫冊書影書房書評書目民間文學豐子愷丁治磐于右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