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滯洪池防淹很成功
: 市區幾乎沒什麼淹水
: 少部分也只有淹到腳踝而已
: 這麼好的建設
: 為何其他縣市不學學?
: 有八卦?
滯洪池政策沒有你想像中這麼簡單。
首先,你要有土地,而且是剛好在整個區域內地勢最低的那塊土地。
然後放棄那塊土地的開發計劃。這件事在都市計劃比較周詳的國家,
可能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在台灣就會遭受到非常大的阻力。台灣除了
台北市以外,地方政府財源普遍都很困窘,所以非常依賴土地開發。
空著一塊地在那邊就是幾十億的無法實現的利益和未來的稅收。台灣
庶民的經濟生產成果,能夠回饋到地方財政的比例很少;所得稅、貨
物稅、營業稅都是國稅,這些國稅的一部份,才透過統籌分配款的形
式回饋到地方上來,要不然就是建設計劃的專案補助。地方自有財源
的一大部份都是來自於土地開發(地價稅、土增稅、房屋稅、契稅和
印花稅都是地方稅,更不要說標售土地與聯合開發的收益了)。所以
你會看到地方政府拼死命地從土地裡挖錢,反映的其實是台灣中央與
地方財政制度的深層問題。
第二,就算地方政府不依賴這些收入,以台灣幾十年來失敗的都市計
劃,很可能低窪地上面已經蓋滿了房子,甚至因為地勢低窪的關係,
這些區塊多半會形成滿佈違章建築的事實上的貧民窟。你要把這些土
地騰出來防災,就要面對到類似中國「清除低端人口」這樣的問題。
以高雄為例,最近拆除掉了民族路果菜市場旁邊的一大片違建戶,除
了要打通十全一路以外,還想把北邊那塊三角地規劃成滯洪池公園。
一時引發很多不滿。其實從水文的角度來說市府的規劃是對的,果菜
市場北邊那塊地臨寶珠溝,本來就是嚴重的淹水潛勢區,不應該住人
。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就是道德的兩難,你要幫那些住在低窪區的弱勢
戶找出路,又要應付建商勢力對於圈地的訴求,又要應付左派團體的
輿論抗爭。
第三,有滯洪池,也要有把雨水排到滯洪池的管路,也就是雨水下水
道;如果說滯洪池本身的成本高,是因為未實現的土地利益的話,興
建雨水下水道就意味著龐大的公共工程與維護支出。因為台灣失敗的
都市計劃,本來應該是先進國家基本配備的雨水下水道,還有雨污水
分流,在台灣的地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在二十年以前,台灣
有在做下水道的只有台北市,高雄(嚴格來說是舊高雄市)還算起步
早的了,其它地方城市大概都是近十年才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個完整
的下水道系統,其實是造價昂貴的,要處理整個城市範圍至少也要百
億起跳。這對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來講,真的是無法負荷之重。水利
建設裡面,造價最貴的是堤防,其次是下水道和溝圳,滯洪池反而是
小的(不考慮土地成本的話)。
所以一堆新聞在問,為什麼高雄花了三百億?滯洪池不就是找塊低窪
的空地挖個水池就算了嗎?看到這種言論我都不知道是要哭還是要笑
。滯洪池所用的土地不是市府花錢徵收來的膩(像洲仔濕地本來是農
民的私田,援中港土地是國防部的,中都的土地是唐榮的,檨仔林埤
是水利會的,本和里應該也是私有田產,鼓山滯洪池是台泥的)?你
取得了滯洪池的土地,旁邊的雨水下水道不用花錢興建嗎?這些才是
真正花大錢的地方。
問題的另外一個癥結是,你要怎麼說服民眾滯洪池建設的必要性?人
性都是這樣,不到黃河心不死,家裡沒被淹過都不會覺得要保留一點
土地給自然界的水。一個重劃區裡面保留一點土地給水利建設,建商
就會覺得少一塊地可以圈,很不方便。民眾就會覺得為什麼要留一塊
空地,可能會變垃圾場,可能會被人蓋違章建築,可能會聚集遊民…
…等,反對的理由不一而足。所以市政府就要去想一個既能保留水利
地,又能說服建商與居民的方案。當然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滯
洪池綠美化成公園,讓周邊房價提高,門前有公園人民有感。但是這
個時候反對黨就會出來講垃圾話刷存在感,說市府三百億都是在搞美
化,搞面子工程。但是其實綠美化的部份佔整個治水預算的份額少得
可憐,真正花錢的地方在土地徵收與下水道系統,但是探究這些真相
又怎麼搏得到媒體的版面呢?
又有誰會去深入思考,把水利問題擱置不管,造成的社會成本,可能
會是這三百億的好幾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