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明已經沒空間了,還是手癢開始搞尺寸很巨的kevin gilmore cfa-3
首先原廠的電路板其實滿大的,基本上是雙層板但是正面都敷銅,都只有背面有走線,
所以網路上很多人用SMD搭配多層板resize成輕巧的尺寸,
這部分我不知道該從何選購就沒有輕易嘗試,還是在閑魚上買了原廠Gerber的電路板。
焊接後:
https://i.imgur.com/LvNOPv0.jpeg
新版採用SMD取代TO-92:
https://i.imgur.com/2cwKGSZ.jpeg
也訂做了超大散熱片,客製化開對稱螺絲孔來鎖電源跟放大板的PCB,直接噴了2000左右,感
覺被當韭菜
結果收到貨才發現自己腦洞,這樣開很難鎖...原本MOSFET應該是透過角鋁固定在PCB上,角
鋁另一端鎖散熱片
如果不要透過角鋁直接鎖散熱片,等於要先鎖好MOSFET,然後折腳穿孔進PCB在焊接,缺點就
是螺絲頭是位在電路板跟散熱片之間,非常難拆解維修。
後來找到這種螺絲,
https://i.imgur.com/JKpYm6u.jpeg
拆裝方便了許多,螺絲頭可以在電路板上方,中間固定mosfet,底部鎖入散熱板!不過中間
的部分跟電路板的開孔一樣大,會放不進去,要先把電路板擴孔。
量一下長度先折腳,然後螺絲先放上,稍微卡住MOSFET,避免安裝時還要喬孔位。
https://i.imgur.com/cszvAvK.jpeg
鎖上螺絲,鎖緊後MOSFET會自動歸位
https://i.imgur.com/6NEpbYG.jpeg
訂做壓克力板來當機殼,結果腦殘打錯字,把上下蓋跟背板的規格跟數量打反,變成後板訂了
兩個超厚的9.5mm & 14mm,
14mm肯定用不了直接丟了
9.5mm RCA母座不可能鎖得住也索性不安裝
XLR母座會遇到卡楯支援厚度的問題也裝不上去…
後來研究一下結構,暴力把卡楯拔掉了
結果前面板的4.5mm厚度也會讓4 pin XLR卡楯壓不到底,也要暴力拆除zzz
https://i.imgur.com/h9lyOmz.jpeg
可以看到上方的塑膠被剪開,然後挖掉卡楯
另外kevin gilmore沒有提供ss/zf模式切換的電路,最新版的分離式PCB中後級板上有4個2
pin 2.54mm端子,而前級板有6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插拔跳線帽,不過還是很不方便,尤其
是疊層安裝之後底部後級板的跳線帽就碰不到了,更不能直接透過前面板的開關熱切換
一個聲道要切換模式總共要控制十個開關,有點麻煩,後來剛好看到ang大的分享,就鼓起勇
氣問他有沒有線路或做法可以提供XD
ang大後來說是用ULN2003這顆ic每個channel去獨立控制每個繼電器,並給了詳細的電路圖
這部分真的非常感謝他!
https://i.imgur.com/hbatQKr.png
credit to ang728 and vwvwbg
配合新版分離式的電路板,把切換板規劃在中間夾層
https://i.imgur.com/tD5nBGv.jpeg
接上單晶銅跳線 壓接真的花了超!級!久
主要是發現我買的外殼是杜邦端子的,現有的插針是xh2.54但沒找到外殼,孔距,只好一個
個套上熱縮套,再割孔留針位,結果全做完後才突然找到xh的外殼,又全部再重做
https://i.imgur.com/WvGFjty.jpeg
試組裝!
https://i.imgur.com/JAmVH7P.jpeg[B
https://i.imgur.com/rhWVljG.jpeg
我音量電位器是用淘寶的遙控128檔電位器級進式
先說結論:整體的音色非常中性無染,主打就是一個音場大、動態好、解析好,而且低頻下
潛深、收放快,硬素質應該是我碰過最優秀的耳擴,不過要讓它到好聽需要再下點功夫
至於SS和ZF實測起來老實說差別不是特別大
SS模式:聲音主體的位置稍微從左右兩側往前方靠攏,聲底較暖,有一點潤色的痕跡,不過
背景的細節感覺也被抹掉一些,但就潤色而言跟真空管比起來完全是不同走向…
ZF模式:聲底是直白的類型,細節量更多,聽起來解析也更好,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溫度低剛
開機的時候有點震盪的感覺,可能電容還要微調,SS模式就沒這問題,現在都是SS先聽五分
鐘再開始切換XD
這部分聽感寫完後才仔細拜讀eddie大的文,他真的寫得很詳細,整體聽感也算相同!
大概只差在我有ang大指點在哪些電阻動手腳可以簡單地對齊兩種模式的音量,後續配合示波
器嘗試即可XD
不過我遇到一個奇怪的問題,64轉到65檔的時候SS模式竟然是變小聲,65-127檔的時候ss/z
f模式音量切不齊,後來詢問賣家才知道這種VR輸入和輸出阻抗跟傳統VR不一樣,而且輸入阻
抗會稍微浮動,可能影響到了回授吧…目前先轉128檔bypass音量控制 直接調整dac電平XD
雖說headamp的廠機音量似乎也沒有特別切齊就是了
只是目前這樣AB test更快
跟手邊一些不入流的機器相比:
=====晶體機=====
Accuphase C245 Clone:之前發文有提過這台,電源跟放大線路完全是1:1復刻,電路板走線
也相當類似,但耳機輸出是改用opa1622的線路取代原設計過時的NJM4580
C245相較之下是比較暖聲的路線,但是明顯可以感覺到低頻收放較拖,橫向音場也輸一大截
,解析也比較差,雖然多了一些韻味,但明顯不是同個等級的機器XD
Drop THX AAA 789:
原本單純是一個聲音參照,避免做機器的時候越來越偏,因為覺得不好聽基本都放著生灰塵
XD,跟cfa3比起來,789真的超級糊,尤其是音場小超級多,而且直白的走向中帶了一點尖銳
感,又可以冰回去了XD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聽感上cfa3似乎又更冷…!?
=====管機=====
5687真空管推挽耳擴: 近期剛完成的機器,具備一些真空管的暖聲,但是因為是推挽機,偶
次諧波失真較低、奇次較高,人聲沒有到軟鬆毒的地步。5687相比之下也是明顯感覺到音場
、解析的部分輸了不少,5687相較之下聲底呈現暗黃色的色調,雖然已經使用大量的晶體、
變壓器和真空管及內部零件都是名牌貨,失真實測也非常良好,但是聲音還是輸了不少。題
外話是剛客製了一對日本Arito’s audio lab的耳擴輸出變壓器,期待到貨後表現能超越現
在的tango
1626單端耳擴: 也是相對近期的作品,一樣高壓有採用晶體穩壓、德律風根PCF80訊號管五極
部分使用hybrid mu follower及三極部分cathode follower潤色、輸出管1626搭配LM317陰極
恆流源。因為是single end賣點就是滿滿的偶次諧波失真(我還故意調更高)女毒特化機,
輕、柔、潤的聲底可以凸顯氣音和齒音,再潤的很毒,不過偏軟的聲音在氣勢上輸了CFA-3不
少,這部分就看個人取捨了,偶爾交換聽也還不錯
vt-25全直熱單端耳擴:這台應該是相對失敗的作品,後續瘋狂更改架構,真空管、工作點、
偏壓、負回授幾乎都改了好多版本,但聲音還是有點死氣沈沈,這部分最後懷疑到輸出變壓
器上了,跟Arito’s Audio Lab的前川有人先生討論後,他認為我當初訂製的變壓器初級電
感高達30H有點太過了,初級DCR會變更高,進而讓聲音有點呆,但他也不保證是變壓器問題
就是了XD跟他訂製的好處是他會馬上繞完一顆未浸泡的變壓器,然後給你frequency respon
se 跟impedance-frequency的圖,並老實描述結果好不好,再看你要不要訂,相較台灣的師
傅頂多在繞製完成後給你一些基本數據(有點樂透),有更好的QC。
另外這部分是不用額外付錢的,不過相對的訂製相同尺寸的變壓器比原價貴了一些,價格也
比台灣師傅繞的貴了一倍多左右。
講了這麼多,這台實際聽有點像人聲靠前的晶體機,低頻表現也真的不錯,但是真的不毒(
雖說實測也有滿滿的偶次諧波失真),平常基本就是被冰著
300B單端:
這台是我目前音像最全面的管機,基本上是採用一個中規中矩的經典架構,我花心思的部分
在採用全套的橋本變壓器(電源變壓器、扼流圈、輸出變壓器),並且90%的內線是純銀線(
搭棚)去收束一些聲音,缺點應該是有時候會覺得太暗,猜測跟GEC是脫不了關係XD,一直規
畫要大改,但是礙於現階段空間問題先作罷。這台聲音的厚度滿實的,吉他、人聲、鼓聲的
真實感大於cfa3,但是音場的部分還是輸cfa3,對我來說有點像音樂性跟音響性的抉擇。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一開聲的時候我就傻住了,感覺花了許多冤枉錢在DIY,當然DIY有時候
也是為了玩而玩,別人花幾萬買線材,我花幾萬搞一台機器或是換零件,只是時間花費的更
多些、不可控性更大了些。如果有一定的基礎真的滿推這個專案,或者是直接找ang大或hea
damp購買!
至於之後有點想玩玩看貴鬆鬆的TX2575取代掉老Vishay電阻
----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