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來燒耳機,買了幾隻耳機回來聽聽。
稍為寫一下心得,看是否能幫到網友。
文筆不是很好,還請見諒。
有哪隻耳機,需要我再多寫深入一點的想法,網友可再討論。
耳罩耳機的前端是HUGO2 + 歌詩德H20 + PC JPALY FEMTO + BubbleUPnp,
耳道主要是用HUGO2直推。
耳道:
1.AKG N5005
音場寬大、三頻均衡、低頻Q彈規模感佳、解析力強,199鎂應難有對手。
由於聲音乾淨,人聲細節聽的十分明顯,
有些錄音好的音樂,認真聽的話,會讓人很有臨場感。
中高頻聲音偏薄,若驅動不良容易剌耳,不好配戴。
聲音結像比較遠,形體感較小。
建議搭配聲音比較厚聲且驅動力足的前端,像HUGO2就推的還不錯,但高頻仍偏薄聲。
2.Klipsch X20i
其實這次聽X20i,沒什麼特別感覺,主要自己用過X10、X11、X12 Neckband,
Klipsch的耳機有一定的實力,調音不會偏差到哪去,所以沒有太大的意見,
但無論是訂價或硬實力比較,確實是不如N5005,
(IE800S的低頻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以就不特別評論。)
但不如歸不如,也不是說X20i就無可取之處。
X20i給我的感覺就是,中規中矩、聲音溫潤偏厚,走向稍為偏中低頻。
高頻是屬於帶點厚度及圓潤的感覺,
縱向音場明顯不如N5005,聲音結像近,形體感較大。
基本上不容易出惡聲,跟X10、X11一樣,手機直推就有不錯的聲音表現,
建議可找幫他補音場及高頻的前端。
3.IE800S
低頻龐大、音場寬稍不及N5005,聽古典跟流行很爽。
低頻沒處理好,容易變糊。
比較像音階往下調整的N5005,沒有N5005高頻薄的問題,但低頻需要特別處理。
由於我個人不是很喜歡IE800S,所以就沒太多評論。
拜耳動力:
拜耳T1我從1代聽到3代,T5也從2代聽到3代。
雖然T1 1代的印象已經不是那麼深刻,
但他們家耳機的聲音密度及包覆性,我個人都是十分喜歡。
而且雖然拜耳旗艦耳機沒什麼特色,中規中矩,
但很適合像我這種,什麼音樂都有在聽的人。
T1系列的聲音有其它網友文筆更好,
我就不再細說,主要是說一下我的調整跟聲音差異。
1.T1 3rd:
用單端推的話,會有高頻延伸不足,音階過於走中下盤,
聲音悶悶及低頻過於濃厚(但個人覺得不是糊)的問題。
使用XLR基本上才能把3RD推的夠全面,
不但把音階整個往上拉回到正常聽音樂範圍,音場也變的更寬廣。
但增益可能會過大,能量感跟衝擊性都加大,所以我用H20是使用低增益模式。
雖說3rd使用了32歐姆,不用太大的推力就能有足夠音量,
但以我之前玩喇叭的經驗,低歐姆的揚聲器才是最難搞的,
因為需要通過電流較大,多餘的熱能可能也比較多,
所以線徑可能也需要比600歐姆的粗(比較耐熱),
意謂可能線圈較重,重的話就會增加控制的難度。
這套邏輯雖不知是否也適用3rd,但我確實有感覺他比2nd不好處理。
2.T1 2nd:
2nd我一拿到時,聲音也不是很滿意,
假如粗分3種音階的話,3rd單端屬最低的一階,而2nd屬最高的一階,
用2nd原廠的毛耳罩聽的話,高頻處理不好會剌耳,低頻跟包覆感也不是很滿意。
先前看有網友說,耳罩差異很大,所以我就試了T5的皮耳罩。
果然一使用的皮耳罩,把音階過高的問題,調整到了中性音階,
雖然稍為犧牲了音場,但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的配置,也推薦網友試試。
使用上XLR來推2nd,也是將2nd整體素質都往上推了不少,
雖然也有增益過大的問題,但也是可用H20的低增益來緩解。
3.T5 3rd:
其實我最早拿到的是這隻T5 3rd,用HUGO2直推就能推出不錯的聲音,
T5的聲音密度及音場表現均不如二隻T1,但好處就是直推時,三頻就能推的很均衡,
因為是買二手,我用舊的皮耳罩有點塌陷,比較靠近耳朵,
反而低頻的Q彈及高頻甜美的聲色很不錯,
高頻好聽的程度個人覺得不輸N5005,而且延伸不差且跟厚度好上N5005不少,
就是中頻人聲的密度不如T1,
用新買的皮耳罩雖然音場有變大,但低頻的彈跳跟高頻的甜美,
反而覺得不如舊耳罩,整體素質及潛力雖然不比T1好,但比T1好搞太多了。
而最終,我想留的是N5005(公司用)、T1 2nd(家用)、T5 3rd(星巴克使用)。
在下文筆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只能寫一下比較的心得,
由於這次買了一些線材(XLR)及耳罩(T5及耳罩)來調整T1的聲音,
如有想知道什麼的網友,可再討論,希望能稍為幫到一下網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