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久沒玩耳機了
STAX SR-X9000橫空出世, 重燃了我曾有的耳機夢.
剛好喇叭也玩到一個段落(?), 所以改回來玩耳機.
就把手上的KGGG先帶起來, 當作X9000之路的暖場.
器材:
PC/MatrixAudio Element-X/Intona isolator U3 (第一段調音區)
Topping D90/SE (第二段調音區)
KG Grounded Grid (Timo/Ang版) (第三段調音區)
STAX SR009
KGGG - 介紹:
https://i.imgur.com/33MrnQ2.jpg
KG Grounded Grid為KG家族眾多靜電擴之一,
架構上Blue Hawaii/KGSSHV Carbon同級.
相較於STAX原廠擴偏向中高頻, 陰柔與唯美風格,
KG系列更強調推力部分, 在力量感與音場規模感上相比原廠擴(T2以外)有相當大的提升.
而GG /BH / Carbon則差異在擴大機部分的設計不同, 有不同的音色表現/特性.
GG更像一台傳統管機, 有著相對偏中低頻飽滿的音色 ,音質相當程度依賴真空管品質.
而BH與Carbon則是更多的晶體成分, 聲音反而是更偏中性或是偏冷.
GG本質上偏中低頻的聲底, 搭配上更適合SR009平衡,
加上KG擴的力量與音場規模, 讓SR009在曲目適性更加寬廣,
其低頻甚至聽個搖滾也能High起來, 動態十足.
KGGG - 搭配:
搭配上, 主題就是音色向上平衡+音場結構提升.
---
先從擴的部分開始說起.
GG與BH不同, 更加依賴真空管本身的輸出性能.
之前沒橫比過, 到最近一橫比猜發現, 差有夠多, 傻眼= =
最一開始用Electro-Harmonix 6CA7, 發現整個音場直接A到臉上.
後來改使用Genalex KT77 Gold Lion, 整個音場寬度縱深才構造得出來.
電源部, 保險絲使用古河綠保, 中和GG本身偏中低的音色.
電源線使用Tiglon MGL-A1, 也是相對偏中高的銅線聲,
中高頻質感細膩與背景寧靜是A1的好屬性, 能夠幫助GG帶出更多SR009的質感與通透感.
墊材選用便宜仔IsoAcoustic puck mini, 感覺是收低走高的特性.
--
再來DA部, 這部分就是銀上加銀.
訊號線: 萬隆1002+AECO鍍銀頭, 之前友介紹過, 便宜仔超級銀聲.
電源線: 萬隆Amazon改瓦特EVO黃銅頭尾, 我恨鍍銠.
保險絲: 純銀bypass棒棒 (Hifi-Tuning Sup也是好玩的選擇)
就沒啥好說的, 衝細節量/高頻延伸/擴散度, 帶銀的音色平衡.
D90與SE的差異大概是在:
D90細節密度高但音場亂(發散),
SE細節密度相對低, 但背景黑, 音像突出分離度高(收束).
擴跟耳機無法撐出足夠的音場結構, 用SE比較好, 比較不會亂成一鍋粥.
撐得起來換成D90能提供更綿密的音色表現.
我這邊是兩個各有特色, 最後選D90.
-
最後是PC訊源部, 這部分較遠屬補助性質, 用來補音場結構性.
Intona Isolator:版上有心得, 好的情況可以音場變更有序.
MatrixAudio Element-H: 接外電模式, 多一個調音的DC線部分, 與Intona組combo可以再
加強音場寬度與通透度.
DC部 - 明緯電供+萬隆NES3002 : 3002可以加強音場寬度深度, 也可放擴但質感輸
Tiglon.
間接橫比 BHSE :
近期有一次剛好去朋友家訪, 去抓BHSE的聲音特徵與性能.
搭配D90SE+SR009, 客場試聽, 用聲音印象去間接橫比.
基本上, BHSE不愧是當下靜電EndGam首選之一, 音色上相對GG平衡不少, 更接近中性.
推力強大, 音場結構上也是能搭出相當程度的規模感,
中國耳機壇也有玩家使用BHSE搭配X9000的組合, 與大奧分庭抗禮, 可見BHSE性能之優異.
雖然用周邊/用線部分有所差異,
但GG極限拉音場結構, 估計能與BHSE在規模感上打個平手.
GG原生音色需要靠大量偏高的周邊/線材搭, 搭配上難度估計是相對BHSE再高一些.
若搭X9000, 音色估計可能也不是那麼適合. 搭老007也是容易低頻過量.
但搭009就相當滿意.
結論:
原本是想測看看能不能靠GG單推X9000, 估計是沒辦法.
但發現某些從音響系統方面學來的調音手法可以用在耳機系統上, 其實還是蠻好玩的.
之後希望有機會測到KGSSHV Carbon, 目前還沒下文,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