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要分開討論,壽險/銀行/證券需要的東西完全不同。
但他們共同面臨的就是監管,能離政府機關近,要去lobby新法規也比較簡單一點。
壽險:應該是地點影響最小的,壽險分成負債端跟資產端,負債端就是賣保單,搞通路管理
跟行銷什麼的。
畢竟買保單不會去總部買,主要還是通訊處/分行端在賣。
資產端就投資,但買買債券股票,你在南投也能做。影響不大。
銀行:企業放款/財富管理的觸手靠分行為主,分行多的地方設總行。設台北天然比較合理
。
證券:經紀/自營在哪做都差不多。但承銷業務就看那裡的ipo比較多,畢竟要派人過去實地
dd,設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就自找麻煩。
看起來也是台北機率大一點。畢竟政府機關都在台北,加上專業資源,包含法律跟會計等等
都在台北,結果就是其他公司的總公司大多設點在台北。你也只能設點在台北
然後如果真的想拼什麼亞太金融中心,要先認清到底要取代誰的位置。
講一下亞洲幾個金融重鎮的定位
東京:日本股市的量體,基本上這個你想取代是不用想了。
然後他們也是美債,亞洲的交易中心。俗稱東京盤。但被香港分掉很多。這個你有外匯管制
,基本也可以不用想了。
香港:投行業務還是最強,包含承銷跟交易。承銷主要是之前股市好,然後法規限制少,監
管體系成熟先進,順勢把財富管理業務也做了不少。但財富管理業務近期被新加坡拿走不少
,不過投行業務還是最強,基本上jpm boa c wfs gs ms ubs 的亞洲最重要點都擺在這。
語言時差都是優勢,但時差跟我們一樣,我們主要輸在金融監管真的非常落後,加上外匯進
出的自由度不太行,而且也不像他們有過a股的光榮歷史累積承銷的經驗跟人才
新加坡:透明的監管加上安全,dbs也算是國際大行,公信力高。吸引不少財富管理的業務
過去。
我之前在當債券交易員的時候,少數會跟新加坡往來就是跟dbs,不然大多數債券都是找香
港。
從香港搶走很多因為政治風險而跑走的資金,但主要是財富管理的生意,投行生意香港優勢
還是非常大。
但有部分的投行業務被吸引到新加坡去,但我感覺是分散風險啦。
好了,台灣
戰爭風險。無須多言。談其他的我們能控制的部分
第一 外匯管制,光這個就沒人想來了
第二 新台幣的利率跟匯率政策,你搞一個長期貶值的東西,大家持有的興趣就不大,日本
也是同一個邏輯,你看波克夏進去投資也是借錢。
像很多人跑去香港是為了買境外保單,但台灣保單利率低之外,佣金很離譜,沒人想買。
第三 ipo 本身ipo案件也非常少,因為台灣我沒感覺什麼創新風氣,你從超額儲蓄能看出來
,有錢,不論企業還是民眾都更喜歡做財務投資。根本原因是什麼,我心中有幾個答案,但
不好說
再來,在臺股這種地方上市有什麼好處嗎?至少從新光中信這種監管不明的狀況,我是看不
出來。去美國享受更高的pe或者去中國上市,爽拿個補貼不是更好?(現在中國這條路可能
還好)
產業不振,連帶也讓pe fund根本沒搞頭。我們的私募基金我看很多也都是在投海外的案子
。或者把企業包一包賣給海外的私募。
順帶一提,我們對金融商品的管制方式,就一定會讓本國資產管理業務往外跑,必然的。
自然人連pe fund都找不到投資管道,只好去hk sg了。
所以說,你不解開這些枷鎖,光是換個地方,意義真的很小,就算給了一些租稅優惠,因為
業務在臺北開展有天然優勢,可能就假裝設個名義總部給你而已。
台灣金融業無法大力發展的根本問題,就在金管會央行保險局跟證期局
美國fed的成員,基本背景經歷都非常相關。隨便一個聯儲官員,
即便立場不同,但絕對不會有人質疑這些委員的專業度
決定國家貨幣政策的,央行理事,我們居然能混進一個法律背景的美花,
你就不用講其他的單位了。
公股行庫更是..酬庸+政府政策的傳聲筒
最大的功能是辦理新青安跟春節換新鈔
連做app都做得亂七八糟,還要出國跟別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