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很多人講的財富性質,以及實用價值
房屋還有一個特點很重要,卻也很多人忽略
就是,房屋他本身還帶有「炫耀財」的性質
房屋就是個難以取得的好東西
在台灣又隱含著「階級晉升」、「成功」的意味
是以,在「有得選」的前提下,每個人都嘛想買房
然後再開箱或辦個入厝宴望週知
群體社會就是避不開比較
所以學生時比成績、比學校
長大一點比男女朋友
出社會比工作收入、頭銜
再大一點,就比財富,比人生成就解鎖進度
這個症頭男生比女生嚴重、學歷高比學歷低嚴重
通常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找工作,同儕間各奔東西,各走各的路
「比較」就可以停止了
但,也正因為沒有足以量化的共同比較基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比存款、比淨資產又顯得太LOW
那不如就是用房地產來比較,這是一個看得見的成就
有房地產,意味五子登科已取得其二,車子不難,而剩下兩子在當今社會可有可無
滿足自我實現功能,也一併取得社會認同
人,都是想證明自己的
所以有沒有發現,買房焦慮往往是發生在靠近30歲的時候
因為此時已從學校畢業一陣子,也工作一陣子
至此再也找不到足以證明自己說服別人的象徵
這時候房產就成為許多人心理的投射
買了房,尤其是人人都想要的「好房」,證明自己夠認真努力
這樣的焦慮大概會在35歲時來到最高峰
因為已經有很多同年紀的同學陸陸續續買房了
而自己卻還沒有,進而對自我產生質疑
自己明明就很優秀,為什麼買房買輸別人??
接著隨著年齡增長,焦慮感逐漸下降
因為看開了,看開自己沒有想像中的有能力
而且不年輕了,有潛力的早就有所表現,早已不是人家的關注重點
隨著年紀越大,買房這回事就會越不稀奇
畢竟大家都買房了,沒什麼了不起
之前我同事和一個同學都跟我說他們想去唸在職碩
我跟他們說
如果是為了要升遷加薪,就要思考成本效益問題,不見得划算
如果是為了求取知識,那自己看書或上YT學也可以
如果是為了交朋友,那參與社團即可
如果是為了結交人脈,那就應該要先提升自己的等級
除了學歷有差之外,其他的需求都有其代替品,不是非得要唸碩班
後來他們才坦承說,其實有部分原因是「虛榮感」作祟
而我早就猜到了
畢業後工作一陣子,很多人往往會覺得自己「沒有成長」
所以需要一個東西說服自己跟別人說,自己「很上進」
而我得到這個真實答案後,也跟他們說:
「如果是虛榮在作祟,那你就買房就好了,買房很有面子」
「反過來說,唸研究所普普而已,因為很多人都有碩士學位」
當然了,他們就沒錢,所以只好用一個相對容易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至於後來他們有沒有去唸,我就不曉得了
其實,根本沒有人在乎別人有沒有功成名就
大家忙自己的事都忙不完了
老是斤斤計較什麼幾歲「人生成就解鎖」這種東西
就跟在學時的學生一樣,既幼稚又無聊
不過當局者迷,有些人就是看不開
或許要等到有點年紀了,被社會遺忘、忽視了
才能從「成就、身分」的集體想像中走出來吧
: 到底為什麼要花一堆時間金錢追求一間房子?
: 地緣政治困擾著台灣人
: 這是台灣人的宿命
: 到底為什麼還要拚命為了一個可能被炮火摧殘的房子而奮鬥?
: 我自己的房子市價也好幾千萬
: 但我一直到現在也不把它當作最後一個家
: 反而一直在公司積極尋找內轉到國外的職缺
: 離開台灣,就租人或者關著
: 其他人還在努力的到底是偏執狂還是?
: 在我看來
: 要在台灣住的心安
: 甚至勇敢投資豪宅的人應該是有北美雙重國籍的人吧
: 你在美國有房子,台灣也有
: 而且台灣的房子只值你全部身家的1/10才保障
: 反觀一堆台灣人
: 為了貸款拚命成這樣
: 真搞不懂台灣這種環境,追求房地產的到底為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