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方都七年級,夫英國人妻台灣人,
另一半小我一些就不平均了 XD
座標英國倫敦
2010 我到英國讀博,在一個不大的大學城小鎮
2013 家裡叫我買房,小鎮房子不貴,學生簽證也不能貸款,
全額買了三房house,開始房東人生。
一開始自住一房其餘兩房出租,瞬間達成財務自由
(存不下錢的情況但可打平日常開銷)
同年認識另一半,交往一年多結婚。
顯然這裡有人誤會,三房是指三個房間。
我自住一個房間另外兩個房間分租出去,不是一次買三間房
2015 結婚搬去倫敦跟另一半住,對方土生土長倫敦人,
他2010年就買兩房公寓自住,搬家後我的房子繼續出租。
2017 小孩出生我全職帶小孩也繼續收租,
倫敦兩房室內實坪14實在是不夠一家三口住開始看房。
2019買下同區段三房公寓自住。
頭期款來自先生的兩房倫敦公寓轉貸,原公寓出租每月是正現金流。
英國房貸好的地方在於出租房貸款是interest only,開槓桿神器。
貸款25年只需要繳利息,本金最後一次還完就行,但此種貸款僅限出租。
(2010-2019他的倫敦兩房漲幅100%,直接翻倍)
兩間房貸(自住本利合、出租只要付利息)扣掉倫敦兩房的租金(稅前)
根本和我們原來房貸差不多,一樣的支出同地段居住面積直接多50%,
頭期還不是用存的而是直接轉貸而來,當然要換房!
2021 小孩開始上學,英國小學放學早又放假多,
每天三點放學還一年放假十八週,四個半月,正常工時太難配合。
和另一半討論決定我不找全職工作,投入房地產。
我拿我小鎮房子去貸款出來買下一間,這間我當初買在低點,
九年來也漲了80%。
2021當時利率又低,貸款市價的七成五下來每月房貸不到房租收入三成。
2020-2023
疫情期間搬家後開始出租倫敦兩房到現在不到三年租金已漲三成。
原因是疫情間租金本就降價低於疫情前,2022整年都在升息加上通膨,
又在內倫敦蛋黃區整個漲回來。
2022我看了整年的房,也看著利率一路飆漲,
中間改變目標從貸款改現金買。
出租房一般可貸75%,我可以買到蛋白區四房(那間四房適合做分租HMO),
但不開槓桿就只能買倫敦蛋白區一房。
2023我買的一房終於交屋,我買房買出心得來也意外開啟副業推出
英國房產線上課~
英國房產買下後要六個月才能轉貸,現在利息高我就先放著專心製造小孩去。
之後利率降了再轉貸拿現金出來買下一間,
目前另一半的倫敦兩房和自住三房也都還有增貸空間。
只要買對地方,房產持續增值,
每隔三五年就能重新操作一次。
不看房不裝修的日子就帶小孩陪小孩長大,
也可以反過來說不用忙小孩的時候再來看房買房裝修。
另外英國沒有第三間限貸成數的規定,
但個人買房出租太多間稅率太容易上40-45%還不能先扣貸款利息支出,
要規模化要走公司登記
(19%公司稅,分紅稅率級距8.75%, 33.75%, 39.35%其實也很高,
差別在公司可先扣貸款利息支出,個人不行)。
賣房資本利得稅也高,個人是18%-28%,
買房印花稅也很貴,整體來說適合長期持有不適合短進短出。
短進短出一定要用公司買,做整間翻修、
一間隔兩間、店面改自住這種情況
才有足夠利潤做短期。
這是一個讀博士變成包租婆的故事
另外從倫敦角度來看台北的房價跟租金投報率真的是完全不成比例。
倫敦已經算英國裡投報率低的地方了,但還是比台北好太多。
但房地產一直是在地化的市場,人在哪邊就把當地研究到透徹贏面才大,
不同國家甚至地區相比其實意義不大。
(那我還比 XD)
最後一點來房板的心得就是,ceca講的是對的,真的要聽啊!
稅率、貸款當然各國法規不同、玩法不同,
但開槓桿的原理是一樣的,我自己當房東十年下來的體會也是這樣,
但他講得清楚又願意分享,真的難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