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內容有雷)
silent播出後,因為劇本、導演以及演員表現的細膩,
在推特跟youtube開啟了一波分析考察熱。
(明明不是甚麼推理或懸疑劇,結果觀眾天天在分析劇情推論發展XD)
這幾天來看了也聽了許多分析與考察,
有個劇評邀請「真凶標籤」的編劇高野水登一同探討劇本與演出的細節,
其中兩點觀察我覺得很有趣,也提出來跟大家分享看看:
一、silent & listen
這兩個單字使用同樣六個字母,互為異序。
劇評者認為,製作團隊將劇名取為silent,是有意展現這樣的連結與雙重異義的。
首先,在主視覺海報上的劇名,
英文字母全小寫,而不是常見的首字大寫,
就似乎有讓字母可以自由移位的意圖。
再者,以原創劇來說,
要讓大家討論方便、增加熱度,
需要一個琅琅上口或具辨識度的劇名。
silent 是一個非常短又非常普通的英文單字,
不僅搜尋討論串不是很方便,也很難成為推特曝光熱門詞。
(像前幾季的「最愛」推特hashtag到後面就改成「#最愛ドラマ」)
要更有利行銷,大可改成假名或多加幾個字。
但製作團隊沒有這麼做,或許有其他意圖。
二、這齣劇裡頭的聽障人士,並非悲劇象徵
當然主角遭逢人生巨變令人惋惜,耳疾也是劇中很重要的設定。
但高野水登認為,劇情走到目前為止,想並不是悲劇的象徵,
編劇也沒有要因此向觀眾訴諸悲情或賣慘。
推論有三:
首先,編劇沒有把想寫成弱勢族群,他有工作有收入,自己養活自己。
第二,紬跟想約在咖啡店還耳機那幕,紬想跟想多聊聊卻不知所措,
後來是想打開app工具並且打字筆談,才使兩人後續順利溝通。
在這場戲裡因為無法交流而困擾著的其實是紬,而不是想。
第三,日本手語分為日語「對應手語」與「日本手語」兩種。
前者就是把平常講的日文直翻成手語;
而後者是文法與表現都與日語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獨立語言,
想使用的是後者。
曾經有觀眾批評,像想這種中途失聰者大多該選擇「對應手語」,
因為有日語基礎,學起來快多了(但也有很多人澄清因人而異)。
但想卻選擇學習另一種嶄新的語言。
高野水登認為,在編劇的描寫中,
失聰者在此劇裡並不是悲劇的象徵,而更像是異國或異文化人士。
想罹患耳疾後切斷過去,
他就像一個前往新國度生活的旅人,
學習新語言,徹底融入另一種文化。
而紬在不會這門語言的情況下,一開始並不知該如何和想溝通。
這不跟我們第一次跟外國人或異文化交流時的情況很像嗎?
甚至後面紬學會手語跟想自我介紹時,
也跟我第一次用日文跟日本人對話很像 XDDD
所以想的那篇作文問:
「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種語言?」
所以戲劇簡介一開始就寫:
「八年不見的他,生活在另一個無聲的世界」
「他們在另一個無聲的世界重逢」
所以戲中,紬跟想的互動就像是異文化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兩人漸漸地把過去錯過的八年填滿,邁向新生活的挑戰。
然後我聯想到目黑蓮在訪談中總是稱手語為「另一種語言」;
而春尾老師不覺得教「語言」這件事值得被誇獎成一個好人;
而紬跟湊斗手機上出現的搜尋網站叫做Voyage。
所以兩人在咖啡店交流的時間很重要。
app識別文字的時間、
想低頭看字再打字的時間、
打好的字再給紬看的時間,
全都沒刪,統統都如實呈現。
討論沒有對錯,也許大家有不一樣的意見,
只是以上這兩點觀點我覺得很有趣。
所以我可以把紬跟想視為CCR嗎?XD
不知今晚的播出能再釋出多少分析的線索,非常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