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倫子明子的討論,
想起之前有寫這篇來補貼。
主要是個人理解,
跟w大介紹的可能有點重複,有錯請多包涵XD
---
簡單說平安時代的婚姻觀,不只是兩性關係問題。
當時的「婚姻」=「政治」=「權力」,全部是綁在一起的。
而且特別的是「女方家世」非常看重。
以及「在世的父親」兩件事缺一不可。
而以上條件會直接影響到後代可以晉升的地位、生女是否可進宮等。
這裡我想先跳去講一下中國史。
中式後宮文化的邏輯以皇帝寵愛為最高標準,
對理想妃子的想法是賢慧有才體貼+背後沒有太大的靠山。
因為一旦來自權勢大臣或將軍的家庭、受寵、又生皇子,
很容易會產生外戚問題,皇帝必須再引進其他勢力制衡。
所以我們看甄嬛傳後宮後台雄厚的華妃會變成跋扈反派,
做女主角的都是家世不顯赫但知書達禮。
某種程度上,等於妻子沒有其他靠山的時候,
對皇權不會形成威脅,這大概是中國朝廷文化經驗談演變的政治智慧。
平安時代對於熟悉中國朝代史的我們來說,
容易有個盲點是忽略「女方家世超級重要」這件事。
也就是說整個藤原氏都可以說是「外戚」,
而天皇家也無從選擇只能依靠這整個外戚家族來運作朝廷的狀態。
除了天皇家和藤原氏的關係外,
也是整個貴族社會的運作原則。
對女方家世講究有幾個主要原則:
1. 女方父親是否在世,以及父親的地位如何,
直接影響女兒是否能成為嫡妻
2. 嫡妻(社會關係)和一般的妾(身體關係,男女雙方都可以終止)
社會地位相差懸殊
3. 妻所生的孩子和妾所生的孩子,
對未來能夠升官的速度和高度都有影響
4. 等於說男性的母方家世也很重要,
如果沒有強大外公或舅舅也無法出世
這些說法主要來自工藤重矩『源氏物語の結婚』這本書。
(這位學者本身是專門研究平安時代的學者,
用『源氏物語』來讓一般讀者比較容易入門)
他認為以當時的律令法律跟社會運作來看,
平安時代嫡妻和其他的妾有很明確的區分,
(所以他認為應該把當時看作一夫一妻,而非一夫多妻)
而要取得嫡妻身分需要的是女方家世背景等明確的社會條件。
如果女方喪父等失去父親的庇蔭,等於她一開始就喪失嫡妻資格。
這種情況以源氏物語來說,發生在光源氏十年養成的紫之上身上。
即使是她是光源氏認定的最愛,還是無法成為嫡妻,
主要因為她算是父親的私生女,沒有名義上的真正父親。
而源氏物語主角光源氏的人生悲劇也和婚姻背景有關。
母方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柱,縱使他的母親或他自己再受寵,
只有帝君父方的庇蔭都沒辦法讓他有機會跟東宮競爭。
所以故事一開始就用陰陽師的占卜,讓光源氏遠離出人頭地這條路。
這樣的婚姻觀,有時候會形成「生女兒」反而比「生兒子」更重要的想法。
因為女兒嫁入天皇家或是好的家族,也會為整個家族帶來庇蔭,
也讓這些家族更願意往女兒身上投資好的教育,
才有這麼多可以讀書寫字、詩文精通,
甚至進宮成為后妃家庭教師的貴族女子。
另外可能也很多人聽說過平安時代的「婿取婚」
就是「結婚」後(無論是嫡妻或妾),
男女方不一定會住在一起,而是男方晚上去女方家睡,早上離開的模式。
這種情況以現代人感覺可能會想「好爽」,
但換個角度來說,它也是「舅家」權威的展現。
畢竟你男方要去人家家裡拜訪。
更重要的是,小孩出生之後可能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外公家長大。
這也確保了外公未來對這孩子的話語權。
(這種由外公家負責外孫教育的情況一直在公家裡延續到近代。
最近讀明治天皇的傳記,他小時候也住過外公家。)
我在想婿取婚是不是也造成當時其實是相對的「小家庭」,
因為除了嫡妻會有機會接來一起住之外,
其他的妾也是不會住在一起的。
她們生的小孩由各自的母方帶大,等於一開始就已經完成了分家。
到後來的平家和武士家庭,
才會無論嫡庶都是一大家族(畢竟武士需要人力,人力等於軍力)
武士時代女性也被預期是「嫁進」夫家,
在「女兒」的身分前是「妻子」和「母親」。
而平安時代「女兒」的身分對一個女性來說,一直有很大的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