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民族日報 尹雲植記者
KPOP現在是韓國的軟實力,去年韓國音樂產業的產值超過12兆韓元,相較於5年前,
2018年的產值僅有6兆韓元,直接翻轉一倍。但光鮮亮麗的產業外表下,內在仍不成熟。
熱錢不斷湧入,但偶像的人權爭議不斷,「鳳伊金先達」式的商業策略成主流,
下面將分3次分析KPOP產業存在的問題。
ENHYPEN的粉絲朴某(25歲)去年11月一次性購買了20張迷你專輯《ORANGE BLOOD》,
花費30多萬韓元購買如此多的專輯主要是為了參加FAN MEETING。「購買專輯才能參加,
中獎機會會隨著越買越多而提升,但怎麼抽出不得而知。」朴某從小就聽KPOP,
長大後成為KPOP主力消費者之一,但每次大量購買專輯都成為件苦差事,
他說:「專輯已經失去作為聽音樂的媒介含意,實在很可惜。」
雖然現在透過串流平台聽音樂已經很普遍,但實體專輯的銷量仍居高不下,
以去年Circle排行榜為基準,「專輯銷量前400名」的銷售統計比前一年新增50.1%,
問題是這樣持續上漲的銷售趨勢是企劃公司或經紀公司利用粉絲的支持,
所形塑出的扭曲市場。粉絲們雖然知道自己被當「冤大頭」,
但仍甘願花數十萬甚至數百萬韓元,只為支持自己的偶像。
在專輯中加入FAN MEETING、簽售會等活動參加權是代表性的「營銷手段」之一。
有人指出這是為了初期銷售量所採取的「小手段」,通常在發行首周舉辦FAN MEETING,
粉絲就會為了中獎機率,想盡辦法能夠參加實體活動,只為了能夠從中中籤。
換言之,這樣就會需要購買更多專輯,又因為COVID-19而有的視訊見面會,
這類遠端活動的市場也持續在擴張中。
KPOP 4 PLANET執行長金娜妍在11月舉辦的「透過打造永續KPOP正確消費價值觀應對方案
研討會」上表示:「有些粉絲為了視訊見面會,多購買了50-150張專輯,而每張專輯價格
約1萬1千韓元到1萬9千韓元,單次消費可能就落在258萬韓元左右。」
甚至在民間交流社團還有出現「保底」的傳聞,實際上根本沒人知道中籤的基準是什麼,
但粉絲社群之間卻口耳相傳「參加某組合的簽售需要買50張專輯」的耳語,
甚至有以中獎經驗為基礎,出現了「只需要購買專輯時賦予的粉絲簽名會抽選權,
不領取實物專輯」的新型交易。
另一方面,隨機贈送商品這樣的附贈小卡或其他周邊也成粉絲們喜歡的一種文化。
但這也被指責是利用粉絲支持的「鳳伊金先達」式商業手段。
這類小卡是專輯中以卡片形式收錄的偶像團體成員的照片,正如隨機的意涵,
專輯在被開封前,不會知道附贈的照片是誰。粉絲們為了獲得自己喜愛的成員,
經常會購買多張專輯。韓國消費者院在2022年10月11日到11月4日之間進行問卷調查,
500名受訪者當中,有52.7%事以「收集周邊」為由購買專輯。
也有人抱怨說,在購買偶像周邊的過程中,退費機制非常嚴苛,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公平交易委員會在今年8月基於「無開箱影片不予退款」等申訴事項,
對Weverse Company、YG PLUS、SM Brand Marketing和JYP Three Sixty下達違反
《電子商務法》的糾正、警告與裁罰通知。
利用粉絲支持的內心盲目營銷,使粉絲積怨引發不滿,朴某表示:
「我們知道銷量會反映在藝人活動成功與否,但這樣虛數增長,反而成無效統計,
我認為這樣的KPOP只是沉浸在『只有粉絲聽的音樂』的同溫層之中的營銷手段,
如果這樣僵化的文化不再改變,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價值觀,有朝一日我也會摒棄。」
正如對「冤大頭」的不滿一樣,也有不少粉絲擔心KPOP營銷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在獲得自己喜愛的小卡後,便大量的把購買的專輯丟棄,也衍生成新的環保議題。
https://www.hani.co.kr/arti/culture/culture_general/1173463.html
--
這類之前版上就有很多討論了....
#1cCY5u8j(KoreaStar)
#1XkUNI7V(KoreaStar)
#1cID0QNe(KoreaStar)
--
韓國那邊也有許多探討...
#1XjOL2Jg(KoreaStar)
#1bJwIpFV(KoreaSt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