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婆每次吃完,她自己的碗會放在桌上,不收就走掉回房間,
: 因為平時都有要求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碗,所以孩子說阿嬤沒收,我只好說她忘了,但次數太多,不知道該怎麼教小孩。
: 有跟老公講這件事,他說就包容婆婆小缺點,沒收就幫她收,
: 娘家媽媽從小就教我,自己收拾碗筷是禮貌,所以我想問問其他家庭是如何做的?
: 是否同意記者抄文:NO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我覺得其實這是小事,不過看到您提到禮貌,
推文中也有這樣的說法:
→ 類似的事我曾經跟小孩說,他媽媽沒教、你媽媽(就是我)教你這樣才有禮貌
而您回覆說可以學起來用,
這點我個人是覺得稍微有點攻擊性, 我可能就不會採取這樣的做法~
這個世界上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認為的"禮貌該有的樣子",
每個家庭的禮貌都不一樣的, 如果因為這樣就說其他人沒禮貌,
我是覺得這麼做的自己其實也不怎麼禮貌XD
我們家(小家庭)是這樣的, 有教孩子說自己吃完的碗要放去廚房,
因為這樣子是對自己負責, 還有尊重待會要洗碗的人(不一定是誰)
對我來說"對自己負責","尊重他人","critical thinking"這3點是我很重視的家庭教育點,
而不是所謂的"禮貌"
對我來說所謂的禮貌是一種行為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可以減少人與人相處的摩擦,
甚至是對人際關係有幫助的模式, 那是一種有用的形式,
但畢竟還是形式, 所以要去思考他背後的意義.
我會教孩子怎麼樣的行為是有禮貌的行為, 我們鼓勵有禮貌的行為,
同時也會講解為什麼這樣是有禮貌的行為,
例如叫人, 離開人家家裡說掰掰, 揮手, 主動收東西, 主動幫忙,
說請、謝謝、對不起, 去人家家帶個小禮物,
當在一個樓下有住人的地方的時候有甚麼事情不能做(跑跳玩球搬家具)等等的,
這些都不是為了要"禮貌", 而是基於對自己負責和尊重他人的出發點,
加上去思考和觀察自己每一個行為會有甚麼結果,
讓孩子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結果,
如果有沒觀察到的點的話會由爸媽我們來點出,
讓孩子去想想如果加上爸爸媽媽說的點的話那你的想法還會一樣嗎?
基本上這樣教我的孩子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大家認可有禮貌的孩子,
且孩子會去思考或是找我們討論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不那麼做,
那我們就會跟孩子從負責跟尊重的出發點去討論和分享我們的想法,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問孩子你看到這樣做的人你覺得舒服還是不舒服?
你喜歡被怎麼樣的對待? 你覺得這樣對待其他人對方會不會舒服?
如果孩子覺得不被尊重, 那是不是還能做得到有禮貌?
如果能做得到, 那又是為了甚麼? 如果做不到, 又是為了甚麼?
(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時候我還是鼓勵孩子去做有禮貌的行為,
但那不是因為對方值得孩子去做,
而是讓孩子覺得想做個對自己負責且尊重他人的人,
但如果做不到, 爸爸媽媽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會有甚麼結果, 就要再引導孩子去思考, 再去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那個結果)
這種教法滿累人的, 但我自己是覺得很重要,
禮不禮貌並不是重點, 而是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建立自己的自信跟思考架構,
不會輕易的被大人"僅是習慣"的要求拉著跑, 甚至是被情緒勒索, 被騙被欺負,
遇到和自己不一樣習慣跟規矩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有情緒,
因為禮貌本身只是個形式, 能做到就做, 做不到時也要清楚自己為何這麼做,
如果孩子心理隨時都有"負責"跟"尊重"的概念的話其實行為多半就是"有禮貌"的
我也教孩子如果你的尊重有被珍惜, 那這個人應該會值得你多用點心維持,
如果你的尊重沒有被珍惜, 那這個人的反應(尤其負面的)你就不需要放心上,
但這一點必須由你先尊重人才能知道, 所以先有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
套句某劇中Harvey Specter的話, "我的尊重是贏來的, 不是要來的"
例如前陣子女兒看到某長輩對其他人講話很沒禮貌,
回來就跟媽媽說他看到的事情還有表達不想跟該長輩相處,
媽媽跟他說"是唷, 但是XX最近會在阿罵家耶, 那這樣還要去啊罵家嗎?"
女兒想一想說,
"還是去好了, 反正有禮貌就不會被掃到, 我想跟阿罵玩, 大不了躲房間玩, 嘻嘻"
那位長輩並沒有尊重同一個空間的其他人, 但我女兒還是會選擇有禮貌的行為,
但他很清楚誰不值得尊重, 所以不會去被他影響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在有小孩之前我也是跟老婆謀合了許久,
因為他家裡的禮貌規矩實在很多,
影響我最大的應該就是"講話一定要應"還有"進家門要喊我回來了"吧,
剛結婚時很不習慣, 我一直被罵沒禮貌, 在做事情的時候被叫很少在應的,
回家也不會有聲音,
但我原生家庭從小就沒這樣過啊, 我爸媽也沒要求我回家要喊過,
因為我們就不覺得這是一件必要的事啊,
這樣說我沒家教沒禮貌我是覺得挺受傷的XD
主要是因為我是個一進入認真模式(念書,打電動,工作,etc)後對外界刺激就反應很低的人
(a.k.a.專注的時候會聽不到其他聲音, 我原生家庭家族很多人有這種特質)
所以我被打斷會覺得很困擾, 而"講話一定要應"跟"回家要喊"這兩個舉動,
對正在這種模式下的我就是一種干擾,
對我來說"不要去打斷別人"是一種禮貌, 因為我自己是會被這種干擾影響的人XD
我也可以理解講話回應是一種禮貌, 但禮貌應該是需要判斷當下情況的,
並不是說我今天喊你, 你不管在做甚麼就一定要回我, 不然就是沒禮貌
(對我來說這是種情緒勒索)
所以當然我不會去要求你不管在做甚麼, 只要我要找你你就一定要回應我,
這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禮貌~
我跟老婆說例如他追劇的時候我不會去打斷他問他事情,
一定是等看到他暫停我才會去跟她說話,
還有例如他在打公司報告的時候除非是十萬火急的緊急事情,
不然我不會去打斷他,
剛結婚的時候老婆會說難道我會喜歡我找他他不回應嗎?
我說, 我當然會希望你回應阿, 但你無法回應的時候我也不曾有過甚麼情緒吧,
就直接等你到可以回應的時候呀, 所以我不會覺得你沒禮貌阿?
這樣來來回回謀合了好久才取得平衡,
就我盡量做, 他就理解我的狀況然後會盡量壓住沒收到回應就冒上來的火氣,
(他說他自己知道那是一種習慣, 沒甚麼道理的, 只是因為在他家沒這麼做會被打)
然後多年後我們兩根本就也不會被剛結婚時困擾我們的這件事影響了XD
我女兒以前也問過說為什麼去阿罵家要喊, 在家裡不用,
我們是跟女兒說因為那是阿罵家, 阿公阿罵覺得那樣有禮貌,
它們聽到會開心, 那我們就尊重阿公阿罵的規矩,
女兒也曾問過那如果我不想管他們開不開心呢?
(有時候還是會皮被罵就不想讓阿公阿罵開心XD)
我們就問他說那他覺得阿公阿罵對他好嗎?
女兒說, 好啊, 但有時候會兇兇我不喜歡.
我們就說: 那你知道為什麼阿公阿罵那時候會兇嗎?
然後問女兒說他當時在做甚麼, 為什麼想那麼做, 是不是做了之後阿公阿罵就生氣了,
那為什麼阿公阿罵會生氣? 對比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呢?
最後通常都會討論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需要, 然後跟預期有落差就會不開心,
同理一下別人後自己的氣就消了, 然後就又更懂事了~
所以我覺得孩子遇到你遇到的狀況時, 我建議是先釐清自己為什麼生氣,
因為"你的禮貌跟我的禮貌不一樣"這件事本身並沒甚麼好困擾的,
困擾的應該是你心裡被帶起的其他事情,
先釐清那是甚麼, 然後再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其實對另一半也有用)
一起討論, 一起想辦法,
那家裡的成員們的向量應該就會越來越能指向同一個方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76.1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riage/M.1677954608.A.2BB.html推文中也有這樣的說法:
→ 類似的事我曾經跟小孩說,他媽媽沒教、你媽媽(就是我)教你這樣才有禮貌
而您回覆說可以學起來用,
這點我個人是覺得稍微有點攻擊性, 我可能就不會採取這樣的做法~
這個世界上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認為的"禮貌該有的樣子",
每個家庭的禮貌都不一樣的, 如果因為這樣就說其他人沒禮貌,
我是覺得這麼做的自己其實也不怎麼禮貌XD
我們家(小家庭)是這樣的, 有教孩子說自己吃完的碗要放去廚房,
因為這樣子是對自己負責, 還有尊重待會要洗碗的人(不一定是誰)
對我來說"對自己負責","尊重他人","critical thinking"這3點是我很重視的家庭教育點,
而不是所謂的"禮貌"
對我來說所謂的禮貌是一種行為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可以減少人與人相處的摩擦,
甚至是對人際關係有幫助的模式, 那是一種有用的形式,
但畢竟還是形式, 所以要去思考他背後的意義.
我會教孩子怎麼樣的行為是有禮貌的行為, 我們鼓勵有禮貌的行為,
同時也會講解為什麼這樣是有禮貌的行為,
例如叫人, 離開人家家裡說掰掰, 揮手, 主動收東西, 主動幫忙,
說請、謝謝、對不起, 去人家家帶個小禮物,
當在一個樓下有住人的地方的時候有甚麼事情不能做(跑跳玩球搬家具)等等的,
這些都不是為了要"禮貌", 而是基於對自己負責和尊重他人的出發點,
加上去思考和觀察自己每一個行為會有甚麼結果,
讓孩子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結果,
如果有沒觀察到的點的話會由爸媽我們來點出,
讓孩子去想想如果加上爸爸媽媽說的點的話那你的想法還會一樣嗎?
基本上這樣教我的孩子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大家認可有禮貌的孩子,
且孩子會去思考或是找我們討論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不那麼做,
那我們就會跟孩子從負責跟尊重的出發點去討論和分享我們的想法,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問孩子你看到這樣做的人你覺得舒服還是不舒服?
你喜歡被怎麼樣的對待? 你覺得這樣對待其他人對方會不會舒服?
如果孩子覺得不被尊重, 那是不是還能做得到有禮貌?
如果能做得到, 那又是為了甚麼? 如果做不到, 又是為了甚麼?
(感受到不被尊重的時候我還是鼓勵孩子去做有禮貌的行為,
但那不是因為對方值得孩子去做,
而是讓孩子覺得想做個對自己負責且尊重他人的人,
但如果做不到, 爸爸媽媽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會有甚麼結果, 就要再引導孩子去思考, 再去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那個結果)
這種教法滿累人的, 但我自己是覺得很重要,
禮不禮貌並不是重點, 而是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的過程建立自己的自信跟思考架構,
不會輕易的被大人"僅是習慣"的要求拉著跑, 甚至是被情緒勒索, 被騙被欺負,
遇到和自己不一樣習慣跟規矩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有情緒,
因為禮貌本身只是個形式, 能做到就做, 做不到時也要清楚自己為何這麼做,
如果孩子心理隨時都有"負責"跟"尊重"的概念的話其實行為多半就是"有禮貌"的
我也教孩子如果你的尊重有被珍惜, 那這個人應該會值得你多用點心維持,
如果你的尊重沒有被珍惜, 那這個人的反應(尤其負面的)你就不需要放心上,
但這一點必須由你先尊重人才能知道, 所以先有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
套句某劇中Harvey Specter的話, "我的尊重是贏來的, 不是要來的"
例如前陣子女兒看到某長輩對其他人講話很沒禮貌,
回來就跟媽媽說他看到的事情還有表達不想跟該長輩相處,
媽媽跟他說"是唷, 但是XX最近會在阿罵家耶, 那這樣還要去啊罵家嗎?"
女兒想一想說,
"還是去好了, 反正有禮貌就不會被掃到, 我想跟阿罵玩, 大不了躲房間玩, 嘻嘻"
那位長輩並沒有尊重同一個空間的其他人, 但我女兒還是會選擇有禮貌的行為,
但他很清楚誰不值得尊重, 所以不會去被他影響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在有小孩之前我也是跟老婆謀合了許久,
因為他家裡的禮貌規矩實在很多,
影響我最大的應該就是"講話一定要應"還有"進家門要喊我回來了"吧,
剛結婚時很不習慣, 我一直被罵沒禮貌, 在做事情的時候被叫很少在應的,
回家也不會有聲音,
但我原生家庭從小就沒這樣過啊, 我爸媽也沒要求我回家要喊過,
因為我們就不覺得這是一件必要的事啊,
這樣說我沒家教沒禮貌我是覺得挺受傷的XD
主要是因為我是個一進入認真模式(念書,打電動,工作,etc)後對外界刺激就反應很低的人
(a.k.a.專注的時候會聽不到其他聲音, 我原生家庭家族很多人有這種特質)
所以我被打斷會覺得很困擾, 而"講話一定要應"跟"回家要喊"這兩個舉動,
對正在這種模式下的我就是一種干擾,
對我來說"不要去打斷別人"是一種禮貌, 因為我自己是會被這種干擾影響的人XD
我也可以理解講話回應是一種禮貌, 但禮貌應該是需要判斷當下情況的,
並不是說我今天喊你, 你不管在做甚麼就一定要回我, 不然就是沒禮貌
(對我來說這是種情緒勒索)
所以當然我不會去要求你不管在做甚麼, 只要我要找你你就一定要回應我,
這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禮貌~
我跟老婆說例如他追劇的時候我不會去打斷他問他事情,
一定是等看到他暫停我才會去跟她說話,
還有例如他在打公司報告的時候除非是十萬火急的緊急事情,
不然我不會去打斷他,
剛結婚的時候老婆會說難道我會喜歡我找他他不回應嗎?
我說, 我當然會希望你回應阿, 但你無法回應的時候我也不曾有過甚麼情緒吧,
就直接等你到可以回應的時候呀, 所以我不會覺得你沒禮貌阿?
這樣來來回回謀合了好久才取得平衡,
就我盡量做, 他就理解我的狀況然後會盡量壓住沒收到回應就冒上來的火氣,
(他說他自己知道那是一種習慣, 沒甚麼道理的, 只是因為在他家沒這麼做會被打)
然後多年後我們兩根本就也不會被剛結婚時困擾我們的這件事影響了XD
我女兒以前也問過說為什麼去阿罵家要喊, 在家裡不用,
我們是跟女兒說因為那是阿罵家, 阿公阿罵覺得那樣有禮貌,
它們聽到會開心, 那我們就尊重阿公阿罵的規矩,
女兒也曾問過那如果我不想管他們開不開心呢?
(有時候還是會皮被罵就不想讓阿公阿罵開心XD)
我們就問他說那他覺得阿公阿罵對他好嗎?
女兒說, 好啊, 但有時候會兇兇我不喜歡.
我們就說: 那你知道為什麼阿公阿罵那時候會兇嗎?
然後問女兒說他當時在做甚麼, 為什麼想那麼做, 是不是做了之後阿公阿罵就生氣了,
那為什麼阿公阿罵會生氣? 對比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呢?
最後通常都會討論到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需要, 然後跟預期有落差就會不開心,
同理一下別人後自己的氣就消了, 然後就又更懂事了~
所以我覺得孩子遇到你遇到的狀況時, 我建議是先釐清自己為什麼生氣,
因為"你的禮貌跟我的禮貌不一樣"這件事本身並沒甚麼好困擾的,
困擾的應該是你心裡被帶起的其他事情,
先釐清那是甚麼, 然後再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其實對另一半也有用)
一起討論, 一起想辦法,
那家裡的成員們的向量應該就會越來越能指向同一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