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09/7209303
原標題:
《小美人魚》中國票房差!陸網喊話「還我愛麗兒」 陸官媒酸綁架觀眾
2023-06-02 22:10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5月26日於北美、中國同步上映,卻因票房表現懸殊,掀起一波
跨國網路論戰。
非裔女星貝利(Halle Bailey)出演動畫中皮膚白皙的女主角愛麗兒,受到美國觀眾大力
讚譽,稱迪士尼為年輕的非裔女孩起到激勵作用,但中國民眾卻不買單,痛批電影「過度
政治正確」。
「我能要回我的愛麗兒嗎?」一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寫道,同時多位網友都表示,他們童
年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之一已經崩毀。事實上,自去年迪士尼確定女主角人選以來,就有大
量中國網友對此決定表示憤怒,並發誓在電影上映時進行抵制、拒看。
根據數據平台「藝恩」顯示,真人版《小美人魚》在北美上映3天即賺近9500萬美元,而
同期在中國僅進帳263萬美元,票房表現天差地遠,成為迪士尼今年在中國市場發行收入
最低的一部電影。
有中國網友在電影上映後發推文道:「真不是我對黑人演員本身有啥不滿,我不滿意的是
把白種人乃至黃種人的故事弄成黑人主角??。黑人不是沒有自己的文化和傳說??,去拍一
部真正站在黑人視角、真正尊重黑人文化的電影很難嗎?」
北京喉舌也加入戰局
票房出爐後,有西方網友在推特上指控中國觀眾抵制該片是出於對黑人的「種族歧視」,
在網路上掀起激烈論戰。這番指責更是激怒了北京,中國國營媒體《環球時報》連2日發
表文章,反駁西方言論並強烈抨擊迪士尼選擇一位「黑美人魚」的決定。
其中一篇文章寫道:「迪士尼在經典電影中強行加入少數族群,並不是基於種族主義,而
是顯出其懶惰和不負責任的敘事策略。」文章指出,迪士尼正在將經典童話故事變成「政
治正確」底下的「犧牲品」。
另一篇文章則強烈否認了對中國歧視黑人的相關指責。「絕大多數中國觀眾對黑人小美人
魚沒有任何偏見」,作者寫道,「中國討論的主要方向是圍繞在(迪士尼)改編了傳統童
話。」
《環球時報》指出,西方不應該「綁架中國觀眾」,期望他們「以同樣的方式接受這部電
影??因為中國人沒有這種政治正確性」,並表示就歷史的角度而言,是西方人——而非中
國人——入侵非洲、殖民並奴役當地人種,因此面對黑人,中國人並不具備美國人的「罪
疚感」。
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戴瑜慧告訴DW,中國自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
以來,即打著「國際主義」、「第三世界國家之老大」的旗幟,企圖拉攏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一起對抗「邪惡的西方帝國主義」,這樣的策略一直延續至今,而《環球時報》是
北京對外傳遞訊息、進行大內宣的「喉舌」,也是專門「煽動國族主義」的重要官媒之一。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之後,他於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倡議(BRI),向非洲國
家提供巨額借貸以興建鐵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礎建設,並投資當地礦產。這讓北京對當地
的掌控力日漸加深,BRI計劃也因此被國際社會批評為「新殖民主義」。
此外,北京對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打壓和同化政策,也被外界視為「大漢沙文主義」
,即使中國至今否認任何有關指控。
戴瑜慧分析,中國因此有必要就此事出面回應,同時極力抨擊「政治正確」一詞,因為這
代表了對「種族主義、女性主義等一切壓迫」的反省。她認為,中國反駁《小美人魚》的
種族爭議,就如同先前的「冰淇淋事件」一樣,只是北京藉機出聲指責西方、煽動國族主
義的眾多案例之一。
中國如何對待黑人?
歷年來,中國對非洲族群的歧視不勝枚舉,包括2016年播出能將黑人「洗白」的洗衣粉廣
告、2018年和2021年的春晚都出現表演者「塗黑臉」的冒犯行為,以及2022年廣州爆發新
冠疫情,中國當局宣布隔離非裔群體、多人因此被趕出住家和旅店,淪落街頭。
2022年,一位居住在馬拉維的中國人拍攝了多支種族歧視影片,遭到中國網友瘋傳。其中
一個影片顯示,一群非洲兒童被安排用中文高呼:「我是黑鬼,智商很低」,顯然不明白
話中的含義。
即便中國政府曾出面宣稱,國內對種族歧視「零容忍」,但在現實生活中,居住在中國的
黑人仍須面臨歧視眼光,以及缺乏工作機會的難題。「他們(雇主)直接了當地對你說:
『對不起,我們要白人』,」一位在中國生活了13年的非洲人去年接受德廣聯(ARD)採訪
時表示。
部分學者認為,亞洲人對黑人的歧視並不完全是針對黑人本身,而是來自於對白人的崇尚
。換句話說,亞洲族群對白人的喜愛或順從,使該族群成為了全球「反黑人」意識形態的
同謀。
隨著西方社會對「政治正確」的意識提高,在此次《小美人魚》的選角爭議中,華人圈似
乎相較西方觀眾更無法接受黑人女主角。對此,旅居英國的專欄作家賀婕在《換日線》上
寫道:「我想了一下亞洲社群是怎麼捍衛白人性的,發現其實很多人不是刻意選擇,而是
『沒想那麼多』。很多人沒意識到習慣白人主導的社會、不自覺的崇尚白人審美等白人霸
權,讓白人光是存在就有諸多優勢。」
戴瑜慧告訴DW,中國的確也存在「白人至上」的思維,「但他們對白人世界是既愛又恨」
,即中國想取代白人、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想法,來自於「我想要成為你,但是我又
不是你,所以你對我的所作所為,我都會極端敏感且在乎」的複雜心態。
捍衛中非關係
在《環球時報》批評《小美人魚》的報導中,也強調了中國與黑人族群的正向關係,並稱
西方人士有關中國歧視黑人的指責是在「中國和非洲之間挑撥離間」。
「中國一直與非洲保持著兄弟般的關係,從來不需要好萊塢盛行的『贖罪』心態。」報導
指出,中國對非洲的支持和援助是「看得見的」,不像西方只是「空談」。
過去20多年,中國一直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日經亞洲》今年3月報導,中國在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BRI投資在去年降至新低。分析人士認為,部分原因來自於美國和
歐盟對非洲的投資興趣增加;一旦西方資金注入,非洲國家領導人可能開始考慮減少對
北京的依賴。
不過,尼日利亞政治經濟學家伊格威(Uche Igwe)告訴《日經亞洲》,中國的目標是在
2022年至2024年間拿下3000億美元價值的非洲商品,且「中國還沒有放棄非洲」。
台灣學者戴瑜慧向DW分析,中國欲團結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創建
出一個平等的社會」,而是企圖超越西方國家,改變現今以「白人為首、黃種人居中、黑
人為底」的金字塔結構。因此,即便中國取代白人、站上了金字塔頂端,黑人仍可能繼續
墊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