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爛番茄 專業評分 68% 觀眾評分 88%
: 本版 : 好雷 12 ; 普雷 2 ; 負雷 1
: 上面的分數(我給 79/100) 不管影評人 或 觀眾 給的分基本上都不低
: 結果首週只有 全球 1.3億鎂
: 沒有女權
: 唯一一個黑人 https://tinyurl.com/235teree
: (坦白講這個角色叫一個黑人演很突兀)
: (我相信這個角色選黑人是多元的因素)
: 基本上黑人因素不重
: 動作中規中矩 不算差
: 怎麼票房那麼差?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已經跟電影本身好不好看無關了,
現在最大的原因在於,消費者對整個好萊塢的電影產業,
已經瀰漫一種失望+觀望的心態。
打個比方,
一直以來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態度其實是很開放的,
是先看再說,看完再罵爛片,罵完爛片,下次還是會先進來捧場,
看完再罵又是爛片,周而復始,往復循環。
現在觀眾對好萊塢的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先懷疑這是爛片,讓別人先看,讓影評先看,
而就算影評吹到爆,我都還是要維持合理的懷疑,
因為影評的上司是編輯,編輯的老闆是媒體,媒體的衣食父母是好萊塢,
影評在這圈子裏面如果都老實說真話,
那他很快就不再是主流媒體的影評了,大概要回家吃自己或是轉戰八卦新聞網站了。
就算其他人說這部是好片,就算別人先看過,
我還要問:這真的是大家有共識的好片嗎?
還是一群同溫層,上映首周周末就屁顛屁顛跑去慶祝的腦粉的粉紅視角?
還是真的有料?
如果真的有料,我有必要上電影院看嗎?
要知道現在串流很快就會上院線新片了,
例如那個閃電俠,本月18號就要上MAX了,
我可以花一點小錢購買了後跟家人一起看,
不用出門 不用離開冷氣房 不用浪費時間
我真的有需要上電影院看嗎?
直到這些前提與條件都一一突破,
正常觀眾才會考慮去看一部,他們預設不一定值得,也沒有必需性要看的電影。
一言以蔽之,
好萊塢已經失去消費主體的benefit of the doubt了。
然而,你能怪消費者嗎??
這邊我還不想講到各種SJW與ESG與PC與WOKE對好萊塢創作的傷害,
以及對消費者信心的傷害,
並不是說這種傷害不存在,而是因為我說過太多次了,可以講講別的因素了:
好萊塢的創作力根本就是不斷枯竭中。
上至投資者,中至管理層,下至創作者,更整個團隊,
好萊塢電影產業因為日漸龐大的製作與行銷費用,
以及確保獲利跟難以承受風險的雙重壓力下,
越來越打安全牌,越來越只能拍觀眾緣很好,很安全的電影。
所以知名IP就變成他們的獵物,
知名IP買回來不用自己做,照百戰百勝的流水線配方就好,
不要搞什麼劃時代嘗試,也不要搞什麼實驗性創作,或是冒險挑戰新領域,
只要一直出續集、前傳、外傳、真人版,迷信高人氣IP的腦粉會一股腦兒買單,
然後指望可以藉由過度消費IP來榨乾所有剩餘價值。
星戰不就是這麼爛了的嗎??
所以這個情況對印地安納瓊斯的IP持有者與拍攝者的盧卡斯影業而言,
這種消極不想參與的心態尤其嚴重,
難道不就是迪士尼的盧卡斯影業的業力引爆嗎??
所以連帶惡性循環,
這種創作生態與創作心態,加上串流橫行的外部環境因素,
現在變成了,你加油一點拍新片拍新東西,製作不夠大行銷不夠狠,
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以前幾千萬拍的片可以賣得很好,可以走百花爭艷的道路,
現在這樣拍,或是搞indie,死一片,能一支獨秀已經是祖上積德了,遑論百花爭艷??
所以好萊塢大的影業公司只好花更多錢拍更多創作力枯竭的"安全牌",
花更多的錢行銷宣傳,花更多的心力加大這種M型化,
讓中階院線片死光,最終讓這種大製作更難獲利,以殺雞取卵的方式作死自己。
所以雞死了,卵沒了,消費者也去找其他娛樂了,
例如我找到的其中一項娛樂,就是臭現在的好萊塢。
所以你能怪觀眾嗎??
觀眾也是從以前的具有冒險精神,看電影踩地雷也無所謂的態度,
進電影院去給自己選的未來2小時時間承擔後果(無論這個後果是大滿足還是浪費生命),
到現在選擇懷疑與觀望,只有高度可預期內容的情況下才會進來捧場安全牌的這種模樣。
觀眾要看電影,也開始打安全牌了。
比方說,有部小成本電影最近收得不錯,有機會賺錢,
就是珍妮佛勞倫斯的"珍愛硬起來",
為什麼收得不錯??因為觀眾對這部愛情喜劇有"想看到的東西高機率會看到"的可預期性。
觀眾能夠"有把握"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
例如美國派的色色,珍妮佛的裸體,笑點跟爛梗,爆米花與冰淇淋,
他們預期他們看得到這些東西,所以安全牌很安全,觀眾就會進電影院。
請問印地安納瓊斯5能夠提供觀眾什麼他們高度可以預期想看到的東西??
你覺得觀眾會想看到他們小時候的考古英雄苦哈哈又老摳摳,
每5秒鐘就要有個居高臨下的乾女兒用言語或行動或能力,提醒他自己又老又可撥嗎??
你覺得觀眾會想看到以前那個有點驚奇又非常輕鬆愉快的幽默快活的氣氛,
變成孔乙己那種快活的氣氛嗎??
你覺得觀眾可以高度期待他們想看到的那些安全牌嗎??
如果沒有,那你怎麼能苛求他們關機轉台,改去關注其他活動,
而不是進場看一部,早在聖戰奇兵就已經應該完結,
但是因為好萊塢貪婪的影業老闆與高層,跟創作力枯竭的創作者想多奶一些錢,
所以硬是多拍了的不必要的續集呢??
我以前還是小朋友的時候,
奧斯卡金像獎是個很有魅力的活動,
關心電影的社群大家都會討論,討論誰誰誰入圍,誰誰誰台上頒獎演說很棒,
現在大家都長大了,也都清醒了,知道這不過就是好萊塢的一場分豬肉大秀而已,
而且近年來還有把豬肉分給特別加分的那些特殊加分族群,
而現在普羅大眾與其更關心誰誰誰入圍,誰誰誰主持很好笑,
更關心ABC今年金像獎的收視有多慘,誰在台上打人又社死了,
或是學院的新最佳影片入圍新標準如果拿來做評判,
過去那些得過這個獎殊榮的優秀電影,例如教父2、巴頓將軍、洛基、越戰獵鹿人等等,
都不可能進得了入圍,
因為太白。
這個好萊塢圍在一圈給彼此拍肩膀甚至打手槍的獎,在大眾人的眼光的轉變,
某程度上也反映著大眾對好萊塢電影的心態轉變,
而消費者心態影響消費習慣,
有些品牌又傷害消費者信心比其他品牌嚴重,更嚴重改變消費習慣。
例如迪士尼或華納的DC,從營利面跟市場發展面來看,
根本已經變成受創品牌。
所以最終,你能怪觀眾不進場看你拍的"好片"嗎??
如果以前你拍了一部"好片",有30萬人去看,在評分網站留下5000則評分,評分6.7分
而現在你拍了另一部"好片",只有3萬人看,在評分網站留下了500則評分,評分8.7分
你真的覺得後者真的是比較優秀的"好片"嗎??
抑或是,
剩下的4500個本來會評分的人,現在連想確認這部片好不好看,都不願意了呢??
那所謂的"好評",真的是好評嗎??真的還有指標性嗎??
這可能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