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特爾資料中心營收、毛利雙下滑的財報,檢視 AMD 耕耘多年的技術反擊力道
https://pse.is/3fdmzg
Xeon 身為 x86 處理器主宰伺服器市場的象徵及英特爾 20 年來的「現金母牛」(Cash Cow),早已是科技業界眾所皆知的常識,但你會相信英特爾的財報,會出現「伺服器的淨利低於個人電腦」那天嗎?
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也不會很快就看到效應,尤其對於「動量」很大的伺服器市場來說,更是如此。不過一旦發生,那影響就會持續很多年。以曾經靠著 Opteron 爽很久的 AMD 為例,在 2008 年開始就失去產品競爭力,但也死撐活撐到了 2012 年,停止了「正統」伺服器產品線的發展,才算是被徹底逐出了市場,直到 2017 年的 EPYC 才重新反攻伺服器的戰場。
根據英特爾本季財報,2021 年第一季營收 197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淨利卻相比去年同期 57 億美元大幅下降了 41%,僅僅 34 億美元,主因在於「資料中心業務營收僅 56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 20%」。更刺激的還在後面,資料中心業務的淨利,在去年還有 50%,今年卻僅剩下 23%,還遠低於個人電腦的 39%(去年 43%)。
http://i.imgur.com/nFQUNg4.jpg
http://i.imgur.com/4TAfbLS.jpg
http://i.imgur.com/pRtyelc.jpg
基本上除了「業力引爆」,筆者實在想不出更貼切的描述了。就筆者印象所及,英特爾新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在 2005 年底,從技術長轉任數位企業事業群總經理時,面對的處境好像還沒有這麼慘烈,那時還是 AMD 吃下 30% x86 伺服器市場市占率的全盛期。
但這背後卻涉及大環境變遷,筆者就曾經親眼見證過某雲端巨頭的新建資料中心標案,把某顆牌價 1,499 美元的處理器,砍到 599 美元的慘案。筆者 2017 年夏天的《為何 AMD 近十年 x86 CPU 打不過 Intel?戰局會改觀嗎?》文中的「AMD 搶灘的希望在雲端資料中心,而非傳統套裝伺服器」這段,提到幾個重點:
Google 與雲端服務的崛起,大舉重塑了傳統伺服器市場的生態:雲端服務業者為了降低營運成本,資料中心的硬體大多自行設計量身訂做,再發包給系統代工業者,等於跳過傳統伺服器大廠與白牌伺服器這關,採購處理器直接與供應商議價,藉由一次性的巨量需求,大幅壓低採購單價到外人難以像像的程度。
所以 AMD 一開始替 EPYC 設定開闢第二戰場的搶灘登陸點,就是雲端資料中心,而非傳統套裝伺服器市場,才更有機會衝高出貨量和市場佔有率,這從諸多產品規格特性,如 8 通道 Unbuffered DIMM,彈性化的 PCIe 組態,無須外掛系統晶片組就有一定水準的 I/O 界面可用,加裝安全加密機制等,與核心設計上的取捨,像精簡 SIMD 指令集運算單元,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切為降低成本而生,你要 32 核心我就包 4 顆 8 核的水餃給你,甚至連晶片品質需不需要像以前那麼可靠,都可能存在商量餘地,至於能不能正面在所有應用場合戰勝
Skylake-SP,其實不見得那麼重要。
講的更白一點,EPYC 表面上是一台 2 路伺服器,但 AMD 實際上賣的,卻是一台便宜的高密度 8 路系統。筆者只能說 Intel 花一堆工夫做那 20 幾頁簡報數落 AMD EPYC 的不是,完全在打空氣,但即使 Intel 心裡明白,不會更不能說出來。
如果 AMD 伺服器市占率還是沒有突破 10%,甚至重回昔日 30% 高峰,那還真的會讓投資人和 AMD 粉絲無語問蒼天。
現在讓我們回頭瞧瞧這兩家公司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品」和英特爾對 AMD 發動的行銷反擊。
武漢肺炎搞得全球科技業出現史無前例大缺料、搞得一堆產品紛紛延期的高峰,3 月 15 日,AMD「終於」發表 Zen 3 微架構第三代 EPYC 處理器(代號 Milan),也理所當然的,AMD 宣稱最多 64 核心的 EPYC 7003 系列是「全球最好的資料中心晶片」。
至於效能經過完善調校後的 Zen 3,IPC 比 Zen 2 的多出 19% 這種連「光華牌工程師」和科技宅都該知道的基本常識,就不必浪費文字贅述了。就目前看來,假如謠傳都是真的,補回 AVX-512 指令集和 BF16 浮點格式的 AMD 的 Zen 4 才值得受到真正的關注,因為屆時 EPYC 才有真正全面挑戰 Xeon-SP 的本錢。
http://i.imgur.com/Q75xgvV.jpg
4 月 7 日,歷經「Cooper Lake-SP 之亂」與一再延宕的 10 奈米製程,原本英特爾去年夏天 HotChips 32 開開心心發表的第三代 Xeon-SP 平台「Whitley」與 Ice Lake-SP(ICX)處理器,被正式宣布推出,像超出預期的單晶片最多 40 核心(雖然還是輸給AMD一大截)、Sunny Cove 微架構提升 20% IPC(這也是本來大家都清楚的事情)、比 28 核的前代多出 46% 的資料中心負載性能、提高 74% 的人工智慧推理性能、平均性能比「五年前」Broadwell 老系統增加 2.65 倍,以及「慣例性」的新增人工智慧與密碼學相關指令等,也都讓人絲毫提不起勁。
http://i.imgur.com/kMAfkj9.jpg
但英特爾還是發動了久違的「簡報大作戰」,也專挑 AMD 無法還手的項目,像 Chiplet 多晶片封裝「水餃」難以避免的遠端快取存取等(但嚴格說來,第二代和第三代 EPYC 已比初代改善不少)。
http://i.imgur.com/p2cwMSP.jpg
AMD 基於種種因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製程風險、減少 NUMA Domain),將記憶體控制器移出處理器晶粒,難以避免的額外存取延遲,也變成英特爾攻擊的重點。
http://i.imgur.com/K1JBIK7.jpg
新增指令集這檔事就沒啥好解釋了,一翻兩瞪眼,先搶先贏。
http://i.imgur.com/blEvRlk.jpg
都用上 AMD 沒有的 AVX-512 和一堆新增指令,效能不贏才奇怪。
http://i.imgur.com/awBIa6l.jpg
以 Google 等雲端服務業者的邏輯來翻譯英特爾的說法:雲端服務業者須最短的服務反應時間,讓客戶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廣告,所以應該選擇他們家「Optimized for the cloud」的產品,除此之外,講再多,都是多餘。「人工智慧最佳化」?假若講講推論也就算了,光看在缺乏 BF16 支援的分上(這本來是 Cooper Lake-SP 存在的目的,但就是被腰斬了),大概也不會有太多大型雲端服務業者會大量導入訓練工作。
http://i.imgur.com/dpW3xj8.jpg
只不過,「聽說」英特爾第四代 Xeon-SP 「Sapphire Rapids」 也是多晶片水餃,網路上也早已四處流傳樣品實物照,英特爾攻擊 AMD 的招數,屆時會不會變成迴力鏢打到自己臉上?更重要的是,這張規格表,特別是第三代頂規 Xeon-SP 比前代少了整整 2,000 美元降價幅度,與低很多的運作時脈,就足以說明很多「看不見的事實」了。
http://i.imgur.com/O7ERNuM.jpg
intel現在最厲害的大概只剩做簡報的技術吧
想要打價格戰結果發了一堆半吊子的子彈出去
蘇媽都笑了出來
http://i.imgur.com/Fs8ovKz.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