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好讀版
https://reurl.cc/X4ylej
--
前陣子在準備面試時,大致上建立了一些準備架構和內容,如果未來有可能用到(希望短
時間內不要再用到了),或是對於正要找下一家公司的你,希望有些參考價值。
思考求職方向
在尋找下一個方向時,我會去思考四個點:
1.產業的趨勢性
我認為這件事比能力、比offer重要的多,因為在一個上升的經濟體,賦能給你的是巨大
的局勢,你即使躺著身價都能水漲船高,然後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和舞
台,對於產品人來說,其實做什麼產品沒有什麼差異,重點在我們能否透視服務模式背後
的本質,進而為社會大眾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我認為只要趨勢巨大的方向,就是值得前
進的方向。
2. 自身欠缺的技能
我會比較概念性的去思考在整個從0到1到100的產品架構上,思考可能還缺乏什麼樣的技
能,整個產品0到100大概可以分成:
初步評估與提案、報告與管理、細項規劃、溝通協調、專案執行、數據分析
評估和提案,小的可以從大公司做,大的就要慎選新創公司然後提案,在大公司要有大提
案就要有管理層很多的信任感(就是要待得夠久、事情做的夠好啦~),提的好不好、分析
的正不正確,我覺得是對於服務模式本質的揣摩與了解,商業分析就看經驗,這塊我也還
不足,無法更細的說明。
細項的規劃在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運作,但是這邊在用戶場景的探索和定義,好的公司
會讓你在思考事情的本質和細節上有多一層的訓練,這個部分即使有數據,它還是質化的
,可能更多的是要產品人自發的思考深究,而在環境上要的不過是可以有比較多的探索空
間,而那些wireframe或是一些產品上條條框框比較簡單的元素定義,大概一年多在想外
框的部分就很快了,但核心還是在功能上能否服務到用戶。
報告與管理、溝通協調、專案執行則是隨緣,哪裡都用的到,但哪裡情況都會超大的不一
樣,我覺得這是最難的一點,但也是做產品很核心的一點,因為有時候做產品要先做人(
攤手)。
數據分析其實大部分的企業都只是在建立數據孤島,大家都追著數據跑卻沒想過要把產品
的用戶場景、流程融合進來進行推論和實驗,可是這個斷鏈的點,一般PM不知道、高階主
管不一定意識的到,因為原來商業模式的價值鏈就足以排擠掉這件深入了解數據本質的優
先權。所以目前對台灣的數據分析環境是一個隨緣的狀態。
所以從上面來看,我定義自己的技能缺乏的是 對用戶本質可以更細節的探索,或是多少
會往這個方向去考量的企業環境,然後實際上也需要盡量待在一個能夠持續迭代一個產品
的環境,因為好的產品人在面試你的時候,他只需要細問便可以知道你的產品成績是來自
於公司,還是來自於你。
像去年在前東家的某一個組,我推動的產品戰略就能夠增加該組一到兩千萬的年利潤,而
這件事只要沒有我就不會發生。但尷尬的是,公司會以戰略為主,而前東家對於公司的戰
略是極其優越的,但對產品人是極其不利的。
我們可能需要常常換組或是做新的規劃,但是這些戰略格局的運作對於產品人來說不一定
是履歷的累積,所以當我打好骨架後,卻無法持續推動,這件事情我就只能用邏輯說給面
試官聽,然後看他們買不買單。
總結這一小段,對於一個環境對產品人來說是否有利,我會以以下三點來判斷:
a.可提案的整體情況
b.環境上是否是好的探索引導或是開放自由
c.產品持續運作的穩定性(關乎履歷)
這些點說實在,面試不一定問的到或感受出來,有時候也只能進去了再快逃,別想說對履
歷傷,在裡面待了很多時間,卻只淪為工具人那是更可怕的下場,因為這件事直接限制你
的職涯天花板。
3.to B 或是 to C
產品在運作上大致可以分為to B 和 to C,to B那個產品運作模式我只是概略知道,他可
能更多的是對於利害關係人做掌握,然後邏輯性的梳理需求,我覺得裡面可能有很多的溝
通協調,而這些溝通協調究竟是不是為產品好、真正能夠幫助到用戶,我真的不得而知,
自己的個性上還是喜歡探索與冒險的,所以這種對著人然後產出產品的情況,我想盡量限
縮在自己團隊和公司即可。
to C 就是賈伯斯,各種耳聞的產品大神多是做to C產品來的,直接面向市場,它其實就
代表了一個神聖的第三方,你可以在裡面自由的探索、延伸、創造,或是身敗名裂XD。
所以我深知自己的個性,並熱愛to C的產品,所以毫不考慮to B。
offer
這邊給大家一些參考值,
第一年結束的時候是44K,1.5個月年終
第二年在新創闖蕩拿的offer大概是54K上下,年終1~2個月(不過因為待不滿一年,所以也
沒差XDDD)
第三年,前東家是48K,實際大概是14~15個月
這一次出去面試都沒到敘薪的階段,真是慚愧XDDD,現有的offer我就先保密了。
至於上面描述的那些點,當我們產品人更有能力之後就自己取捨吧,變強一部分也是為了
更有能力可以選擇,很多地方不一定如我們期待,那也沒關係,大家心中都有薪資跟其他
期待的一個平衡點,我就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那個薪水真的很磚)
履歷的寫法
我的履歷有被Pinkoi、Hahow、橘子、Shopline、HKTV(香港電商)、某全球幣所的
Headhunt主動邀約,所以一定程度上還值得參考。
我自己主要使用104,因為在其他新創的求職平台找到的職缺,其實和104相去不遠,不過
新創求職平台的好處是,如果你有一定程度的資歷,他們會主動找你幫你媒合相關職缺。
不過我自己104就玩的很開心了(?),所以就沒去用Cakeresume或是Yourator了,Linked
in我猜也不錯,因為偶爾都會有人資來主動光顧履歷,但上面的履歷是我兩年前的資料了
,所以沒有人有進一步找我。
自我介紹
在寫自己履歷表的時候,104有個自我簡介,我直接把會的、能運作的技能放上來,具體
如下:
產品技能
1.可根據user journey從0到1打造產品,或思考既有產品忽略之需求
2.可建構數據分析流程,或針對既有數據提出優化洞見
3.根據組織戰略建立產品Roadmap,並持續推動前進
4.有效與UI、RD等跨部門協作,融合多方意見,打造最佳產品
但是,如果有實際成績可以再具體一些,可能會比較好,老實說我覺得台灣的產品人的能
力密度應該蠻低的,因為我的履歷其實拿不太出什麼明確的成績,卻還是有不錯的公司在
找,這對於大環境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啊!
夢想中的簡介應該是這樣:
1.可從0到1打造產品,目前市面上XX爆紅產品為本人提案推動並上線。
2.可運用數據分析產生洞見,某產品藉由數據運作調整,轉化率提升15%。
3.建立某某爆紅產品Roadmap,實際推動並運作,兩年內用戶從一萬人到五十萬人。
然後如果有Medium或是整體產品思考架構的習慣,就放上去吧,有些公司真的會看。
工作經歷
我只更新最近一次工作內容,之前寫的很芭樂也不管了,因為最近一次的工作內容代表目
前最真實的你,我的工作內容直接以技能和預計有成績的為主,盡量精簡扼要。如下所示
:
戰略層:
1.建立組內戰略Roadmap,戰略效益預計增加200%週活躍數、200%訂閱用戶數。
資源層:
1.以最小可行性產品推動並確認市場需求是否存在。
2.規劃產品骨架以利新人跟催,協助並減低Jr.PM成長陣痛期。
能力層:
1.協助Jr.PM建立產品知識基礎。
2.協助組織建立數據分析架構,引領組織思考數據分析本質。
3.帶領團隊思考產品思維,讓團隊理解規劃脈絡
產品框架層:
1.運用user journey建立產品規劃。
2.偕同UI與業務單位打造符合用戶需求架構。
3.利用數據重新思考用戶場景,進而提出洞見。
其實很多項很尷尬,因為知道怎麼運作,但是因為組織輪調的關係,很多事情都只能做一
半,提的成績都是"預計",企業對你有興趣約面試之後,就發現你只能提一半的邏輯和沒
有實際成績,心中很容易會打折扣,這也是產品人要慎選工作環境的其中原因之一。
面試內容
通常在每一次面試前,我會拿一些基本題型來做練習,讓自己盡量不吃螺絲然後講的順為
主,偶爾反思什麼樣對面試官來說、對自己的來說是最核心、最明確完整呈現自己的回答
。
基本面試題
我大概都參照這兩個網址:
20個最常問的問題
https://reurl.cc/KpRrDq
30題常見問題
https://reurl.cc/xOAEkZ
裡面的一些問題提供我的回應,供讀者參考。
介紹一下你自己?
A:我叫XXX,可以叫我Bill。過去一年服務於XXX,主要成績為在某組半年內推動多產品,
預計增長該組一倍訂閱用戶數。另一成績為,推動某重大規劃,預計增長該功能20萬活躍
用戶數。
我的產品技能為:
1.產品從0到1推動,從提案blabla
2.建立Roadmap,讓團隊了解方向blabla
3.數據分析建立洞見,會定義核心指標blabla
4.團隊協作,根據不同角色立場blabla
這邊1~3分鐘快速講你幹出了什麼成績、能幹什麼,其他人格特質之類的,等後面如果有
聊比較開,再讓面試官了解自己個人特質就好。
你覺得你的缺點是什麼?
A:我的缺點是比較不拘小節,在推動產品的時候我會注重戰略有時候會忽略掉文件上比較
細節的地方,讓實作的時候溝通成本變高。而這件事我的改善方式是實際交付文件前,先
讓實作的工程師看過,確認邏輯沒有問題,一方面增加合作的默契、一方面降低實作時產
生的閒置與溝通成本。
我真的覺得這題很難答,比較希望面試官不要問(攤手)。
請說說目前為止你最滿意的工作成就
在某某組的時候快速推動產品,這部份同時幫助到用戶、公司、團隊:對於用戶來說,他
們有新的投資策略可以學習;對於公司來說,用戶的訂閱金額是公司持續成長的資源;對
團隊來說,一起協力打造產品、增進團隊產品思維與能力。在執行這個任務的時候為多面
向的人事物創造了價值,所以是我最滿意的工作成就。
辭掉上份工作的原因
因為公司未來的戰略傾向於制式化的作業,而產品人會變得比較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對我
而言,產品人的價值在於探索用戶場景和思考如何建立商業模式,所以在那樣的場景下沒
有產品人的發揮空間和成長潛力,故決定離開。
五年後的你會在哪裡?
我希望能夠有更敏銳的眼光去探索用戶場景,有更豐富的經驗去定義商業模式,可能是一
個大產品的Owner,或是一個產品生態系背後的主要推手。
產品面試題
我覺得這邊遇到的題目真的很硬,它不像基本題有個框架概念上帶過去就可,
如果是假設題,它是真正在測試一個產品人當下的反應跟邏輯,
如果是經驗題,它考驗你是不是真的有意識的在操刀你的產品,
這邊我會列上遇過的問題和回應方式供大家參考,換作是你們有沒有什麼很棒的回覆。
說說你從0到1做過的那個產品,它是幹什麼用的?
它是一個根據台股事件日前後漲跌的機率,決定進出場的一個產品。而我們會show出高機
率的股票,讓用戶知道哪些股票值得投資。
那這個產品你怎麼決定要放什麼功能的?
投資的user journey這樣的:用戶一開始會廣泛閱覽、接著進到下一步學習細節、再進一
步去看怎麼使用策略、接著用這些策略來選股票、接著再對這些股票買進、接著觀望、然
後接著賣出,完成一個用戶旅程。
我們的產品是跟KOL合作,所以定義的用戶場景則在於用策略來選股票,因為前面的用戶
旅程KOL已經協助用戶走完了,而這個場景也是用戶最感興趣、最核心影響到用戶體驗的
部分,MVP會先以選股功能為主,後續再把user jouney中比較延伸的部分再迭代上去。
你現在產品經理當多久了?你覺得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我認為是探索用戶場景和定義商業模式的價值,blabla(忘了)
但這一題我後來再往本質回推,應該可以說成"好奇心"和"生存慾望"
PS:會說生存慾望是因為知道服務模式推出也要能盈利,產品幫到用戶也必須幫到公司,
有利可圖時,高尚的產品夢才得以存在。
面:你有做過後端很複雜的功能嗎?
我:沒有,但是前端規劃的時候有遇過很複雜的,可以用這個來說明看看嗎?
面:好,沒問題
我:
那是一個全台股的行事曆,它會遇到不同的事件然後在前端呈現給用戶看,但事件本身也
有它的排序,然後也有UI上的規則,同時也很複雜的地方是它背後資料庫的取用規則,因
為當初設計data base的人,沒有想過後來會有這樣的取用方式,所以有些日期可能是取0
的值,有些日期是連續的0,起點是初始日期,有些日期又用1來顯示,所以這樣在文件的
處理邏輯和呈現上就變得非常的複雜。
請問你怎麼衡量產品的效益?
1.公司內會有一些類比的機制,那是因為有既定的商業模式存在,所以後續的評估開發即
有跡可循
2.如果是一般的產品,沒有商業模式支撐,那我會以流量為主,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流量
為王,即使還不能變現,有流量就值得持續探索用戶場景,總可以找到變現的機會。
這一個頁面你規劃做上去之後,怎麼評估它的效益?
我會在對應的用戶流程上埋數據,然後看這些數據的user funnel是否如自己所想,如果
不是則再進一步反思用戶場景。
面:給你5分鐘,如果你要針對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的客群提案,你會做什麼產品?
為什麼?那要怎麼說服投資方?
我會規劃一個平台,讓TA們可以在上面比較沉浸式感受二次元世界,初期可能先以動畫、
影片為主,然後設計可以討論互動的功能,加上電商功能,然後放上週邊的商品,讓用戶
可能看完動畫後想要買週邊公仔、或是玩遊戲,都可以由這個平台來運作。
雖然現在YT和FB都有對應的機制,但是他們的本質不是從這樣的場景延伸出來的,所以在
既有的框架下長出電商,還是有一些天生的限制。像YT就純粹看影片,但是有其他用戶需
求時,不在平台上,體驗就產生了斷點,FB一樣。
要說服投資方的點,就主打因為上面可以有電商來參與,所以在流量起來後,其他線上商
家也能參與,這中間的金流與對應的流量能夠建立有利潤的商業模式。
面:那你預計這個要做多久?
我認為細節規劃(1.5個月)+RD、UI(2.5個月)+QA(0.5個月)做一個基本有動畫和電商功能
的產品出來,所以大約是五個月
面:如果加上提案呢?
提案可能和管理層來回可能需要一個月
面:那上線後的營運呢?
那要再加上小編和行銷,可能會有一些粉絲團的經營和運作
面:怎麼計算成本呢?
如果團隊算10人,一個人佔公司成本10萬,一個月就是100萬,那這個產品上線大概會先
花700~800萬。
面:那你覺得自己要備多少錢,投資方又要備多少錢呢?
我覺得應該撐到損益兩平或是公司明確產生利潤,所以假設三年開始產生利潤,然後假設
自己這個團隊是一個公司,股權不能被過半,所以大概準備個1800萬,投資方也1800萬,
不過半。
如果有想再更細節了解產品的面試題,估狗大神有提供很多題目和解答~
我會問的問題
面試接近結束時,我大概都會問三個問題,
1.如果有機會服務貴公司,首要任務會是什麼呢?
2.公司的產品流程大概怎麼進行的呢?
3.產品經理的職涯在貴公司的roadmap可能會怎麼成長?
大公司很常是先找人,再給工作做,然後有較明確的運作架構
小公司會很明確知道要做什麼,但制度架構上可能都是模糊的
這個就去面試前做一下功課,想一下問的問題怎麼調整即可
面試前準備
除了上述的面試前的回答準備以外,我還會準備作品集。
作品集裡面我基本上就是每個專案大概放一個產品的logo,然後說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或效
益是什麼,我覺得可以不用放太細節的文件,最多給個簡單事情過程或流程,因為審履歷
的人應該只想知道這個人能為公司或團隊創造什麼價值,在這樣的場景下用精簡扼要的文
字或數字來傳遞訊息會比較好。
(圖詳情請見medium)
上述是我作品集的呈現方式,我不確定這樣好不好,但我的出發點是藉由"作品集"來跟公
司說,我能幹什麼,而不只是純粹讓他們看作品。當然裡面每一個技能都大概對應到一到
兩個專案簡單敘述說明。
然後很多的面試也都會用到PPT,所以這一頁就可以同時當作品集,和面試的時候讓面試
官有一個切入點可以認識你,可以展現才華(?)給面試官
然後補充資料也要備齊,你PPT裡面提什麼內容,延伸的東西就都要準備,如下圖所示:
(圖詳情請見medium)
但一開始一定會東漏西漏XDD,這是我們人類認知邊界的侷限,就只能藉由一次又一次的
實戰來把東西補齊。
一開始,每場面試過程一定會遇到很多當初沒想過的問題,這個…就是我們成長的時候了
,到後來就會發現面試基本問的都大同小異,但困難的產品題這個在我們準備面試過程中
,思維能力也會漸漸增長,有可能就能漸漸答得比較完善了,答不出來就跟面試官說:嗯
~我就爛!(誤)
大致上,準備一個產品人生階段的面試,就會做足上面的功夫。在職做這些事會蠻痛苦的
,不過因為我直接裸退,就有心力比較完整的來思考整個面試要怎麼進行。但基本上,我
還是覺得在職找對人生壓力還是比較友善一點,不過如果跟我一樣心很大(?)也有信心的
人,待業喘口氣邊找,也不是一件壞事啦….吧….
其他
產品人我認為是一個且戰且走的職業,如果你沒待到一個可以好好成長、或是你自己沒有
意識到能好好成長的位置,產品人的世界永遠都有職位讓我們去經歷、闖蕩、反思、成長
。
而就我自己的感受,我現在最缺乏的就是把腦中架構的東西變現出來成為履歷上很扎實的
社會信任感,但是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兩難:
1.產品的成績要待公司夠久才可能有
2.這家公司待再久,可是你的產品成績不是因為你
因為真的有水準的產品人,只要細問你的履歷,就會知道你的實際經驗和思考模式。到底
真正厲害的是你,還是你這個工具人背後的CEO。所以我想了想,我還是想要成為一個優
秀的產品人,能夠在不斷碰撞的情況下,為這世界多帶來一點價值,還是繼續認命的往前
進吧XD!
結論
面試的過程一定是勞心勞力的,要準備千變萬化的面試內容、整理過去做過的知識框架、
還要耐住等待結果時候的煎熬。但每一次的面試階段,我覺得都再次為產品能力長了很多
肌肉,因為在這個階段你不再做熟悉的事情,開始反思產品的脈絡與架構、甚至格局高一
些對於商業和服務模式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經歷不同公司給你的產品刺激,同時也把你帶
到不同的產品思考立場。這樣子看起來,準備面試是不是可以甘之如飴(不,並不會,真
的很累),但期許我們都能在這樣磕磕碰碰的階段,不斷變得更強大,變成我們想要成為
的那種產品人!
祝各位面試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