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討論前,給大家一些我的背景供參考:
中字電機碩,全職研究生班(非在職)畢業;
目前工作為演算法工程師。
工作上會合作的對象有:
產品管理、專案管理、軟體架構、後端、AE。
以下討論皆以軟體工程師領域做基礎分享。
這件事情比較可能在研究所啟蒙,
老師抓你去投期刊/幹雜事的時候就會訓練了。
如果在學校沒有訓練?
那麼你很幸運有實習經驗,
未來在職場會比較順。
如果是做前沿研究的 R&D,
基本上工作後也是會一直看論文,
差別在做專案的時候要跟其他人搭。
e.g.
·開發客製化資料集 -> 找 AE 出人去測
·押的系統邊界 SIT 與 UAT 要求不同 -> 找產品管理師喬
·架構師消失 -> 開始問後端怎麼接比較容易維護、SQL怎麼打、什麼運算要放在 Server
什麼可以抓在 Client?
回頭一看為什麼我在兼架構師?
這個部分我認為太一概而論了,
因為有些工程師程式能力不用很強,
像是前端,他們可能就畫畫三角形當面試題目。
但是如果他們想晉升?
會有其他技能需要補,
像是版面設計、美感的敏銳度, etc.
每個職缺的技能組是不太一樣的,
不能這樣比。
但如果觀察公司的工程師都是畫三角形面試進來的?
“塊陶!”
“去鴻海第一年可能有 150?”
我認為是一種現象,而不是業界先有需求。
站在我今天這個角度,
我會認為有些後段學校開研究所是在浪費時間。
評估標準是:
三年後你的薪資沒有多於同校同專業學士畢,
那這個碩士文憑沒有發揮價值(或是本來就沒有價值)。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大家都想拿好薪水 -> 研究所一直開;
研究所一直開 -> 部分指導教授不留人/不篩選;
部分指導教授不留人/不篩選 -> 部分人兩年畢洄游進職場;
部分人兩年畢洄游進職場 -> 職缺沒那麼多,有人沒上岸。
沒上岸的那群人開始靠腰研究所沒路用。
我推薦你要儘早改掉補償這個說法,
面試的時候提到這種想法很容易被噴,
沒有人應該為你的養成期負責。
資本市場是這樣:
你有能力幫業主解決問題 -> 業主給你錢。
你花幾年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業主來說不是最重要的。
(除非要養人,那會挑名校畢業、學習力好的。)
講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軟體工程師有四個子能力是重要的:
1.技術
2.溝通
3.組織
4.人脈
舉個例子,
工作第二年時做了一個蠻大的案子,
上下沒對好,
我做 SIT 的時候發現大事不妙!
上面管理層押給客戶的 POC 不是我那版,
押出去的 POC 直接翻了兩倍。
尤其 SIT 跟 UAT 時間又很近,
我主動去找了主管跟產品管理溝通,
表示這個案子:
1.技術上我可以護送你們過 UAT,
但是這個是 bonus ,
不是每個案子都可以這樣搞。
2.由於時程關係我要加班一陣子,
加班費要記得簽。
接著需求被同意後,
我組織了能搭的 AE 說明狀況,
調了一些機器設定、追加實驗,
緊急地把這個案子護送過去。
事後開始跟主管談加薪。
這件事情的困難點在於溝通跟組織能力,
如果給剛畢業的大學生 Jr. 或是沒訓練過的碩畢工程師來解?
就算技術能過關,
也很容易卡在不知道怎麼跟產品經理溝通、
不敢組織 AE 來解問題。
重點是要讓公司認為:
經過訓練的你這個碩畢生可以解決困難的、
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更深層的邏輯是公司請你可以省成本。
而公司為了要賺錢,
在需要你能力的時候,必須拿錢來換你的能力。
而研究所最珍貴的寶藏,
就是如何搞定指導教授、搞定論文、搞定一堆雜務,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看懂這葛局,魚幫水,水幫魚。
至於人脈,
在實驗室要好好表現不要戳學長姐跟同梯啊,
巷子內的職缺,是不會擺在人力銀行的。
BTW,關於外國的月亮有沒有比較圓?
個人主觀意見,
我認為熊本、北九州的月亮相比於首都圈大又圓(#,香港就不要期待了。
給各位參考。
--
推 ohrring: 哪部10/25 21:56
推 wuyiulin: ...讀什麼科系居然會有女生10/25 21:56
推 jw0311: ...二樓讀什麼科系居然會認為沒有有女生10/25 21:57
推 hgclnh3: 三樓讀什麼科系會覺得女生理所當然10/25 21:57
推 jw0311: 護理系.....10/25 22:06
推 wuyiulin: 電機系...10/25 2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