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__<
想分享一下:
1. 人生不是只有賺大錢,能夠在其他國家有工作經驗也是很棒的人生經歷
2. 我所知道的一些國家對 Data 缺的狀況
可能會寫的有點亂請見諒~
<首先>
先恭喜原 Po 拿到 offer~~~~~ 我也是政大畢業,但是是文組
後來靠洗學歷 + 各種運氣,有幸能夠在不同國家見識到其他生活方式
半路出家轉職很不容易,肉身翻牆找其他國家工作也很難
不過,能在還沒被其他事物綁住的年紀多嘗試其他生活方式,我個人很推喔!
<德國>
我是 2016 年搭上 Data 這班車,開始尋找要做哪種 Data 工種 + 產業
一開始覺得做 MLE 比 DE/DS 還穩定、更重要的是「當時」我想「賺大錢」
所以我用了德國 DAAD 獎學金去德國實習三個月,看看 MLE 是不是我能勝任的
1. 結論: NO! 雖然實習的公司給我 return offer,但我實在不愛讀 paper
而且以「寫程式」能力來看,各位鐵定勝過我許多
2. 德國職場: 我實習的地方沒有半個亞洲人,是德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
同事們都是德國人,人很和善、注重家庭勝過工作(所以幾乎不加班)
講話很直接,有些隱藏的眉角要注意,例如德國工作的推薦信
例如: 如果主管寫「Eve很努力的完成工作」
背後隱含的意思可能是「Eve雖然有努力、可惜工作能力不太夠」
3. 德國生活: 個人覺得適合攜家帶眷想去德國定居的人
工會力量大,對工作比較有保障,不太會說 fire 就要我一小時內滾蛋
當然,有好有壞,例如老是誤點的德國鐵路、公家單位還是用紙本
我當時 return offer 薪資約五萬歐元一年,拿到手可能剩 50%?
<美國>
結束德國實習後,我回到美國完成碩士,也跟學長姐選擇同樣的路「北漂加州灣區」
當時是 2018 年,MLE 基本要 PhD 或頂級期刊發表,求職也要求 SDE 程度的程式能力
所以我剩下 DE/DS 兩個選擇...目標下修,不需要賺大錢,給我穩定工作就好拜託 QAQ
我那時候認為 DE 會比 DS 技術壁壘還高,所以想試試看 DE 路線
於是進去了灣區 Insight Data Engineer fellowship (詳情可以自己查囉)
1. 結論: 對不起我還是無法勝任 DE...我刷了只有 200 題 Leetcode
可是面試時會考 system design、各種 Airflow/Spark/Kafka/etc
雖然接通水管了讓我很高興!!! 但是基礎打不好、面試通通被打槍
2. 美國職場: 後來還是用 DS 投履歷,幸運進到一個 DS+DE+MLE 都要懂一點的組
前公司雖然名氣大,但是我這顆草莓無法勝任有點毒的工作環境
這跟公司文化比較相關,每間公司都不同,我就不展開說了 @@
3. 美國生活: 當時薪資約 13萬美金一年,扣掉稅 + 我單身一人租分租雅房很夠用
就是灣區一些地方治安沒有台灣好,但我那時候已經生病了所以也沒出門
除了治安外,我覺得喜歡體驗最新產品的人很適合這裡喔
好比我當時試用很多台灣還沒引進的產品,例如 Waze Carpool
搭其他通勤族的車分攤油錢,因為大多在科技公司上班,所以可以聊很多
<澳洲>
因為連續幾年都沒抽到 H1B,我沒有美國工作簽證可以繼續留在美國
那時極度想要綠卡,所以就申請澳洲 GTI,順利拿到澳洲永久居留權
1. 澳洲職場: 嚴格說我並沒有在澳洲的公司就業,我只是在當地遠端工作
下面這些都是我陸續查的資料,歡迎指正~ :)
a.) 澳洲本地大廠: Atlassian 跟 Canva
b.) 其他國家在澳洲的分部: Google, Amazon, Microsoft, Salesforce, CrowdStrike,
Square, Snap, eBay, Adobe, Slack, Tripadvisor
根據我不專業的觀察(樣本數稀少),MLE/DS/DE 在澳洲的職缺很少
有些甚至要跑到偏商科的顧問業(consulting firm)比較有可能
不然就是要往 DE 或 SDE 這類工作走,不過「聽說」薪水跟藍領大致差不多
2. 澳洲生活: 我目前只短暫住過三個地方 - 雪梨、布里斯本、伯斯
治安: 明顯比美國某些區好很多,但「聽說」有針對亞裔女性暴力事件(?)
啊對了,不知道為什麼我以為車子會禮讓行人,可是沒有耶 @@
生活: 因為我待的都是大城市,所以喜歡台灣味亞洲菜的會很習慣
唯一缺點是高房租,雪梨就不用說了,即使住分租雅房也很貴
我個人體感是,澳洲大城市房租跟美國灣區房租差不多(雅房來說)
<英國>
因為被美國工作簽證嚇怕了,所以也有申請英國 HPI 工作簽證
碩士級可以在英國工作生活兩年、博士好像是三年
1. 英國職場: 老樣子,我依舊沒有在英國當地公司就業,只是在當地遠端工作
下面是根據我英國友人+我查的資料,歡迎指正~~~
a.) 產業: 金融業跟生技業比較發達,分別集中在倫敦、劍橋、牛津三大城市
科技業也有,不過其他國家科技公司設立的分佈大多集中在愛爾蘭
例如Intel、HP、IBM、Microsoft、Google、Apple、Meta、LinkedIn
b.) 薪資: 朋友評估我的技術能力大概拿七萬英鎊一年,我覺得高估我了
假設五萬英鎊一年好了,扣掉稅和健保費,大概實拿 39k英鎊/年
2. 英國生活: 呃...因為我病情越來越重、幾乎足不出戶
我只能說有很多古蹟、離歐洲很近可以買便宜機票去歐洲各國玩
但目前脫歐 + 歐洲政治經濟等因素,聽說生活跟求職也有壓力
<落落長結論>
我後來是選擇可以遠端工作的 DS 職位 (*時間點發生在被美國趕走回台灣後任職)
以下是我個人看法,我玻璃心拜託不要戳太大力 QQ
1. 幸運 >>>> 選擇 > 努力
上面不管是洗學歷、在德國實習、找到美國第一份工作、直到現在遠端工作
我真心認為幸運佔的比重大多了,我都是認識到很棒很善良的人才成就現在的我
而且我就是風口上的那隻豬(?),是 2021 年擴招的受益人,不全是我個人努力
(*偷插入: 感謝 AmosYang 這位在我轉職時各種提攜的版友 ヾ(*′∀ ˋ*)ノ
2. 趁年輕時多出去探索世界,不一定要以賺大錢為導向
我承認當初轉職 Data 完全就是為了「賺大錢」
但透過一些海外工作的經歷,讓我覺得「原來除了工作,我也是有故事的啊~」
第一次在赫爾辛基參加 hackathon 結果筆電壞了,在雪中碰到好心店家幫我修理
第一次碰到同批德國實習生,週五下班馬上跳上 Flixbus 周遊德國、週一再繼續上班
第一次在美國近距離碰到街友很害怕,結果他跟我說 Happy New Year!
只是想說,趁著你現在還年輕,多去看看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吧 :D
3. Soft_job v.s. Tech_job
我比較少看 Tech_job 版,但也有耳聞半導體產業、台積電薪水很好
跟原原 Po 類似,身為文科轉職的我,DS 也不是台積電必需品,我大概也進不去吧
不過我想說的是「世界上還是有給 global pay 的公司在招軟體工程師或 Data 人」
至少我現在在台灣同公司的軟體工程師同事們,都是遠端工作拿 global pay
當然,這也要看當初怎麼跟 HR 談薪資 & 有沒有 compete offer & 運氣運氣運氣
4. 其他
我沒有要盲目鼓勵大家跑去海外工作的意思,這都是個人選擇
我只是提供個人的經驗供參考,海外生活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你是有選擇的」
祝福大家一切順心啦~
PS. 有些縮寫先列在這邊
MLE: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DE: Data Engineer
DS: Data Scientist
SDE: Software Engine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