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中國1月吸收外資降13.4% 為四年最差開局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oVaqlv
發布時間:2025-02-20 4:40 AM
記者署名:楊旭
原文內容:
2025年1月中國實際吸收外資下降13.4%,是4年來最差開局。由於中國經濟低迷,投資環
境惡化,從高科技到製造業,再到金融業,全球跨國企業正加速撤離中國。
中國實際吸收外資下降13.4% 四年最差開局
根據中共商務部週三(2月19日)發布的聲明,2025年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75.9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13.4%,也低於2022年1月的1022億,2023年1月的1276
億,為最近4年來最差開局。
此外,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0億元,同比下降27.1%,為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
平。
同時,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出卻創下新高。彭博社引用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估算,2024
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淨流出12,277億元(約合1684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跨國高科技企業和製造企業大批撤離中國
據《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越來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已不再滿足於「中國+1」(China
Plus1)戰略,而是採取「Anything But China」(ABC,即「除中國以外的任何地方」)
策略,加速供應鏈撤離中國。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2023年和2024兩年內,至少12家跨國高科技企業退出或縮減中國業務
。包括IBM、微軟、趨勢科技(Trend Micro)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等,關
閉了中國研發機構;富達國際、思科(Cisco)、亞馬遜等,大規模裁員。
此外,2024年至少11家跨國製造企業退出或縮減中國業務,包括德國大眾、豐田汽車、日
產汽車、本田汽車、普利司通(Bridgestone Corporation)和新日鐵(Nippon Steel
Corporation)等,退出合資工廠或關閉了獨資工廠。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關志雄(Chi Hung Kwan)曾分析指出,導致外企撤
離中國的原因是投資環境的變化。主要有七點:美中對抗加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在華
生產成本上升;中共加強所謂安全法規;與中國當地企業競爭激烈;重組全球供應鏈;中
國排外情感高漲。
不僅是高科技和製造業,外資金融業在華業務也已經開始瘦身裁員。
看衰中國經濟 華爾街投行在華大規模瘦身裁員
彭博社日前報導,華爾街投行目前在中國正遭受兩大因素夾擊,包括中國經濟低迷抑制交
易流,以及美國對中國投資施加愈來愈多限制;隨中美兩國都加徵新關稅,前景恐將變得
更為艱難。
華爾街投行退卻的跡象愈來愈多,尤其是在過去兩年。經歷幾輪收縮後,全球最大的幾間
銀行已精簡隊伍,將員工數量削至中國監管機構維持在華業務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包括貸
款、交易及投資在內的對華綜合風險敞口已降五分之一。
高盛在華員工人數已由2022年的峰值減少15%,交易撮合大幅下降。公開數據顯示,高盛
五年來在中國僅盈利6700萬美元。許多分析師認為,對於高盛這樣規模的銀行來說,這個
數字只是一個四捨五入誤差。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稱,瑞銀在中國的投行業務員工數量自2019年以來已減半,至去年底降
至約50人。摩根大通甚至為最壞情況做好了準備,若美國實施類似針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
,該行將退出中國。
摩根士丹利2024年在中港兩地進行了多年來的最大規模裁員。目前該行不在中國內地建立
在岸經紀業務,而是選擇在香港處理大部分中國市場經紀及諮詢業務。
此外,花旗銀行已退出其在岸消費者財富管理業務,是其更廣泛收縮亞洲及歐洲消費者業
務的一部分。
這種低迷情緒與幾年前的樂觀情緒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戴蒙曾表明,
公司致力於全力進軍中國,高盛曾設想,在最樂觀情況下將員工人數倍增。
心得/評論:
記得2024中國的FDI就下降了不少
2025年一月又能同比更降低
難怪中國官方要急推穩外資行動方案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