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有沒有聽過「科學音響」?
這一派的基本教義支持者,
曾讓我困擾一陣子,
因為他們有一種看圖說故事的能力,
先看喇叭的軸向與離軸表現,
再看阻抗曲線還有contour plot等,
就可以未聽先猜喇叭大概的表現。
甚至連大廠的喇叭,如B&W, Focal, Elac, Dynaudio等,
都被發現某些型號的頻響圖,凹凸起伏,甚至有些到了離譜的程度。
在擴大機以及DAC方面,
「科學音響」這派會上ASR(Audio Science Review)等網站,
去挑選所謂的「跑分神器」,
例如Topping, Hypex, Benchmark等器材。
在盲測部分,則會要求你一定要聽16次對至少12次,才算過關。
老實講,一般人招架不住,因為些東西都是有數據,有圖表的,
如果你說聽起來不一樣,又會先抓去盲測、驗聽力。
Erin's Audio Corner,是一個專門測量喇叭的Youtuber,
他發表一隻影片,是有關他最喜歡的五支喇叭,不計價位。
這五隻分別是:
Wharfedale Linton
Kef Reference 1 Meta
JBL 4367
Dutch & Dutch 8c
Revel F226Be
這些喇叭並不是特別高貴,
沒有出現如MBL, Tidal, Kharma, Magico, Rockport, Goldmund, YG等喇叭
為何會這樣呢?
這五隻喇叭的共通點就是量測起來的表現都很好。
以軸向和離軸頻響來看,
當然是要表現好才能還原錄音室要呈現給你的,
前端器材失真小數點以下好幾位,
結果喇叭失真最大,
一切努力化為烏有。
軸向和離軸表現很重要,這也是建造無響室的目的。
當然現代技術進步,用Klippel 的 NFS(Near-field scanner),
也可以得到相當具有價值的結果。
人類登陸月球已經超過50年,
然後這些大廠因為技術問題喇叭做不好?
這幾乎是不可能,
上面已經有提到一些聲學工程面很好的喇叭了,
但看了外觀,你是不是覺得還有再進步的空間?
否則聲學搞定,大家就都止於至善,退燒了。
所以藝術喇叭出現了,
大家覺得不能再讓工程師負責一切的設計,
要讓工業/外觀設計師來主導喇叭造型的進化。
造型設計好了,工程師再來看單體要放在哪,
分音器要怎麼設計才能提升聲學效果。
所以不要責怪大廠某些型號的喇叭,
因為這是當科學遇上藝術(還有成本控制)
妥協過後的結果。
我們不能對藝術品太過苛責,
以科學和實用性去探討藝術的價值,
否則的話,第一個該打倒的就是台北故宮。
故宮裡面的宋元書畫、五大官窯、法瑯彩瓷器和青銅器,
有什麼價值呢?
以故宮鎮館之寶,范寬「谿山行旅圖」來講,
對科學至上的人來說就是灰灰黑黑的,沒層次,有點褪色;
以顏真卿的「祭姪文稿」: 多處塗抹修改,怎麼不拿張新的紙?
以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泥土做的,釉藥便宜,淘寶可大量複製。
科學與藝術,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是求真,一個是求美,
真與美行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動人類不斷創造與發明
回到音響,
要如何看待一米二十萬的線材,和一個六萬八的保險絲?
我覺得若預算充足,清楚基本物理觀念,認同品牌的理念與研究,
買一條線來說一個故事也無妨,
如果工程師論CP值的性格又突然浮現出來,
那機械錶也沒用,買電子錶就好;
紫砂壺也沒用,玻璃壺就好;
勞斯萊斯沒用,有輪子省油就好。
不能只有真而沒有美。
我們有時會誤以為科學和藝術是互相衝突的,
其實沒有,
真正要打擊的敵人是,
傳播著似是而非的觀念,藉此大發利市的蛇油販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