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免費講座
心得內容:
今天去上桃園閩南文化主辦的《營造良好親子、師生互動阿德勒鼓勵心法運用於台語故事
活動》,這是連續十堂親師講座的第一堂,上完課後我發現自己搞錯了「溫和而堅定」的
意思,也在課程中獲得很多人際關係的新想法。
講師雅玲在講課之前先帶我們認識阿德勒,之前雖然讀過幾本阿德勒心理學的書,但我一
直沒有去認識阿德勒這個人,原來他的幼年並不順遂,除了嚴重的身體疾病以外還親身經
歷幼弟的死亡。雅玲提到阿德勒的父母教養風格迥異,爸爸並不強調阿德勒的身體孱弱,
對阿德勒總是抱著期待與祝福,鼓勵他可以做各方面的嘗試,而阿德勒的媽媽則相反。雅
玲表示,雖然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但只要有一個人可以表現出「無條件的接受」,對孩
子也足夠了。
以阿德勒的故事做引言,雅玲開始進入正題。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自卑感」跟「自卑情
結」的概念,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源自於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所有接觸到的人
都比剛出生什麼都不會做的小嬰兒還要強大。但自卑感能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想要進
步,想想看,小嬰兒學會翻身、走路,是不是就是經歷過數百次的練習而不放棄呢?
這也讓我們好奇,為什麼每一個人天生都有進步的動力(幾乎每個小嬰兒都願意透過練習
學會翻身),到長大後卻看到一些人對生活沒有熱忱呢?這跟環境的挑戰是否嚴峻是無關
的,環境的挑戰一直都在,但有一些人特別願意去克服,有些人則否,問題在於這類人深
信他遇到的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也就是「自卑情結」,而會有這種情結,原因在於身旁的
人並不穩定,同樣的舉動,有時候被接受有時並不被接受,搞不清楚對方的標準於是產生
很深的無力感。
阿德勒的鼓勵心法,就是在討論如何在教養過程中不要把人的熱忱澆熄,長成一個對生活
抱有熱情的人。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在追求「歸屬感」以及「自我價值感」。
歸屬感指得是「在團體中覺得安心,知道團體接受自己,自己在這裡有一個位置,有人會
無條件接納自己。」
雅玲講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宮口辛治《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一書提到
的觀念,很多人喜歡對比自己弱勢的人說「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
這句話背後代表的就是「只有你是我想要的樣子,我才願意對你好」,但就如同馬洛斯的
理論中提到一個人要先滿足「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社會需求」或「尊
重」之後,才會有「自我實現」和「超越」的餘裕。當我們表示我們的愛有條件的同時,
也正在降低孩子們感受到的歸屬感。
那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呢?非常簡單!讓孩子轉頭可以看到你歡喜的眼神以及嘴角的
微笑。
自我價值感指得是「孩子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
有些人會覺得把孩子訓練得表現優異,得到很多獎項,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能力,但事實
並非如此,有很多優秀的人時刻都在自我懷疑。要讓孩子產生自我價值感的作法也十分簡
單,我們幫助孩子,對小孩有期待,祝福孩子,但不要求孩子達到家長的標準。
宮口辛治提到對表現較差的孩子說「不努力也沒關係」、「不用勉強自己」是一種放棄對
方的表現,孩子需要的是安心的基礎、陪跑員的幫助以及適當挑戰的環境。
現在主流教養書一直提到的「溫和而堅定」,雅玲的解釋跟我的認知不同,雅玲說不代表
輕聲細語,有些人天生就是講話比較急或比較大聲,溫和代表的是教養過程中不去傷害孩
子的自尊;堅定不是指每一次衝突的硬碰硬,硬要孩子服從自己,吃飯吃不完就盯著他吃
三小時,堅定指得是「不放棄教養孩子」,所以實際做法上不是在當下堅持孩子要配合自
己的規矩,反而是「這次孩子沒有配合也沒關係,我們下次繼續試試看」的意思。
在這堂課程一開始,講師雅玲請大家分享跟孩子相處的困擾,以及後來如何改善,在大家
分享過一輪之後,雅玲說「逐家的分享攏真有價值!希望佇課程當中,逐家會使揣著家己
的新方法。」這也是我很喜歡聽雅玲帶領讀書會或講課的地方,不會覺得自己受到批判,
不會啟動防衛機制,於是能吸收到新方法。雖然有些家長在分享中也疑惑自己的教養方式
是否正確,但換個角度,我們也該對自己「溫和而堅定」,不要否定自己的人格也不要放
棄自己,告訴自己「這次我沒有好好應對孩子也沒關係,我會繼續努力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