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的殞落,突顯了從中國學習經營電動車的必要性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PBa8yY
原文內容:
Fisker是最新一家財務費用不足的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在上個月發出「持續經營」警告
後,該公司近期表示已從現有投資者獲得1.5億美元的額外資金,但條款卻是懲罰性的。
其持續與大型汽車製造商的投資談判進行中。
無論這個故事的結局如何,它都可能意味著Fisker當初打造的「輕資產」戰略的實驗是失
敗的。其當初的理論核心是,將生產外包給第三方將為其節省數十億美元的資本投資,為
獲利之路鋪路。
Fisker的輕資產戰略是從運動商品Nike,或者消費性電子蘋果經營得到的點子,因為這兩
家公司都是憑藉著生產外包,而獲利。可是這一種模式,為何不適用汽車產業呢?因為汽
車產業的獲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廠的近乎全速運轉。一旦生產製造對一家電動車企
業的成功或失敗變得如此重要之時,Fisker或電動車新創公司是無法依賴其他代工公司在
接受有條件的外包之下,獲利的。
其實,第三方汽車製造商確實存在,但它們通常用於增加產能或以相對較高的可變動成本
生產小批量的特種產品之上,可為企業帶來益處。可是這一模式卻不適合大規模外包。
另一家外包生產的上市新創公司Polestar Automotive在2024年2月注入新資本之前,也面
臨資金不足的情況。其最大問題是在於,其低估了電動車計畫啟動所需的時間。一旦公司
在沒有收入情況下,時間對電動車新創公司來說就是金錢。顧問公司 AlixPartners粗略
估計,在電動車新創公司要實現現金流入而非流出的總成本為100億美元。這時候能夠獲
得資金就成為關鍵,Polestar擁有好的母公司「富豪汽車集團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可
是Fisker並未擁有這一條件。
如果外包生產不能解決汽車產業資本密集問題,那麼什麼是關鍵呢? 來自中國的答案之
一是速度。
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似乎能夠在短短兩年內推出一款電動車,平均比西方同行快30%。簡
單來說,美國汽車公司只需減少專案所消耗的現金,而不是產生現金的年數,就可以幫助
降低費用。
例如:Rivian於2023年燒掉了59億美元現金。可是蔚來汽車只有燒掉15億美元。雖然美國
公司可以將其歸咎於在中國可以獲得較低的勞動力成本、更多的政府支持以及不太嚴格的
品質法規。但是不可諱言的,中國在電動車創新的速度,的確比西方公司還快,這就足以
帶來成本優勢。
從Fisker的「輕資產」經營上,可以得知,汽車製造商必須透過各方面的方式來削減成本
,以減輕資本要求。如果期望第三方製造商來承擔這一後果,根本就是死路一條。搞不好
,這就是蘋果決定大刀廢除自行設計蘋果電動車的關鍵之一了!
心得/說明:
Fisker的破產凸顯了美國電動車公司需要向中國學習經營的必要性。他們嘗試的「輕資產
」戰略未能成功,顯示汽車業必須以各種方式降低成本,而中國企業則以更快的速度帶來
創新和成本優勢。這樣的教訓可能是蘋果放棄自行設計電動車的原因之一。
*轉錄新聞/情報,必須附上原文及網址連結及心得或意見30字(不含標點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