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在臉書社團回覆訊息,
有網友在某些醫院曾經有過不好的經驗,
從此對醫院評價就不太好,
我想分享一些個人觀點。
1.你幾乎無法避開負面醫療體驗
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
面對冰冷的電腦,
我無法保證自己寫出來的代碼沒有bug。
醫師跟我們一樣都是人,
尤其他們面對的是健康狀況各異又無法溝通的動物,
看病次數多了,
幾乎每個我信任的醫師都會帶來一些負面經驗。
我曾經遇到的負面體驗包括:
>> 給了甲亢軟膏試用後皮膚過敏
>> 皮下輸液後昏迷
>> 吃了食慾促進劑後心跳過快不吃不喝不睡
>> 用了利膽藥後結石阻塞膽管
>> 輸血時針歪掉,血液打進皮下腫了三四天
>> 給的藥沒效
>> 診斷錯誤,以為是黴菌的傷口用了黴菌藥膏,結果爆肝
>> 吃完藥後大量腹瀉
>> 額外不必要的血檢或其他項目
>> 回診多次找不到問題
...
這樣列起來好像問題很多,
但本質上是醫療決策資訊不足的問題。
一隻21歲、3kg的老貓便祕脹氣,
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幫助排便排氣,
你怎麼知道給這隻貓的藥物劑量該給多少?
根據藥典建議劑量跟過去經驗,
開了OOO藥物OOmg,
結果大量腹瀉止不住,
你是醫師,要怎麼在用藥前知道該開多少量?
同樣21歲、3kg老貓就診打抗生素,
皮下注射的同時,注意到血檢與皮膚回彈速度顯示有輕微脫水,
於是建議皮下注射50ml。
經家長提醒心臟狀況不好,對輸液的反應很劇烈,
於是改注射5ml。
結果回家後又是心跳過快飆到180,不吃不喝不睡,
你是醫師,你怎麼知道這隻貓對這麼小量的輸液有這麼大的反應?
獸醫師永遠都是在無法與病患直接溝通的情況下,
在有限的時間內,
透過有限的檢驗手段收集跡象,
再根據專業推測病因與治療計劃。
這整個決策過程,
每一段都可能資訊不充分,
而不充分的資訊都會帶來診斷上的不確定性,
從而產生無效的醫療或失誤,
本質上幾乎無法避免。
即便我的貓遇過這麼多狀況,
還是活到了22歲,
最近一次血檢所有指數正常,
現在躺在窗台瞇著眼看把拔,
我對他瞇眼他也瞇回來,
這是因為:
2.家長的努力可以減少負面體驗的發生
舉個例來說,心跳監測。
監測心跳異常可以涵蓋非常大量的健康異常狀況,
包括發燒、失溫、胸水、疼痛、內臟異常、離子異常、感染發炎都可以早期發現
也就能盡早就醫控制病情發展。
或是觀察大小便,
小便顏色變成茶色是肝出問題的徵兆。
大便頻率減少、變得乾硬,
接下來就會便祕、脹氣、飲食變少、體重減輕、肝腎指數上升。
尿量變少可能是早期的結石。
又或者是記錄每天飲食、排泄、用藥、vital sign與特殊狀況,
就診時提供給醫生參考。
像是嘔吐回診,嘔吐的原因很多,離子生化血檢又無異常。
我把每天用藥與觀察狀況給醫師後,
醫師就方便判斷是對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家長能早期注意到異常,提供越詳細的資訊,
就越能減少負面醫療體驗。
3.如何判斷好醫院好醫師
事實上每個醫師都有擅長的領域。
這家醫院可能醫助某次輸血出包,
但他能夠當天安排完超音波檢查並且馬上手術,
外科手術的傷口又是別人的1/2小,
你要不要給他動手術?
這家醫院可能沒有設備做心臟超音波,
但在貓咪心跳過快、血壓過高,
其他三家醫院都找不出病因與治療手段時,
只有這家醫院院長用中獸醫的理論開藥讓心跳血壓降下來,
你要不要帶貓給他看內科?
這個醫師上次治療傷口包紮回去就掉了,
傷口也沒有好轉,
但是我堅持跟醫師討論病情,
讓醫師更換新的治療方針與傷口敷料,
結果把兩三年都沒好的傷口給治好了。
另一個醫師每次都不給出能治病的藥方,
但是他看超音波超仔細,
解釋病情、治療方案與風險超詳細中肯,
而且不會做多餘的治療或檢驗。
我心目中的好醫師名單,
向來都不是"不會有負面醫療體驗"的醫師。
而是能做出一般醫師做不到的檢驗、診斷、治療、手術。
我家貓美眉在他們的照顧之下,
度過了心衰、腎衰、爆肝、貧血、手術。
現在22歲,上個月血檢
Crea 2.2
BUN 31
ALT 79
對高齡婆婆來說是很難得的數據。
作為貓咪的家長,
我冷靜看待我遇到的每一次負面醫療體驗,
了解發生的原因,
學習避免再次發生。
我沒有辦法一開始就寫出沒有bug的代碼,
醫生可能也沒辦法百分之百診療正確,
但我多一點努力,
可以減少失誤並且讓我的貓健康長壽。
這個是我能為貓女兒做到的事,
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祝福大家的小朋友都健康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