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代剛入坑時
旗艦耳機一直是心中的憧憬
尤其是在當年被瘋狂吹捧的T1和HD800
更是當時理想中的目標
所以在2ND跳水時沒太多猶豫就決定入手了
不過經過初期的興奮後
開始感到與理想的各種落差
1.人聲真的有夠遠
2.高頻總會冒出尖刺感
3.又悶又糊
素質上是比上一支耳機DT880明顯要高
但換了旗艦好像也沒有驚天動地到哪
當下就認定是器材不行
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
一直在想著是不是該認賠殺出
不過實在很喜歡T1的外觀
耳罩上那金屬編織的綿密感以及隱約浮現的拜爾字樣
以及紮實牢靠的感覺
其他方面還是當初考慮的ADX5000價差實在大
Z1R則是悶熱的問題令人卻步
而且也依然必須升級其餘二大件
想想如果是現在我應該會改入手K812
後來各種換器材線材
手上的三條線
原廠改平衡
聲音又悶又暗淡
高頻要衝上去時總覺得莫名急剎車
網拍買的古河單芯線
橫向聲場還不錯
但聲音顆粒感較重
不過相比原廠線舒服不少
最後盲狙的AEGIS 8
失望
音場縮小一大圈
縱向聲場變大
人聲沒顆粒感
"韻味"讓本來就悶的聲音似乎又糊了點
但也沒像板上說得那樣毒
強烈動搖了
此時的系統是DX3 PRO+789
到覺得還行的時候是QUTEST+789
才真正感受到線材的影響
換回原本的線也是明顯的降級
有力低頻讓我感到滿意
看劇玩遊戲表現亮眼
男聲的磁性也是一大優點
但始終無法釋懷的缺點還是悶糊的聽感
高頻始終像是蒙了一面紗
明明如此卻依然不時感受到的高頻尖刺感
人聲也一如既往的遠
這不就和剛入手時差不多嗎
直到偶然間在對岸綠壇看到可以拔調音塞換耳罩
決定先換1代耳罩試試
但因為沒貨所以買了DT880的耳罩替代
換上後悶糊感全消失了
人聲也近了
但轟隆隆的低頻也少了許多
男聲表現衰退
雖然中高頻表現變好
卻莫名的感覺三頻表現不平衡
高頻過衝導致聽感並沒有很舒服
最後還是決定要拆機拔塞
其實也不難拆
注意螺絲別崩牙順便上點油保養一下
小心支架別戳到單體
塞子用精密起子小心點也是相當輕鬆就拔起
結果是超出我預期的滿意
人聲近了許多
如果說原本遠得像學校禮堂
那現在就像大教室
聲場不變
但因為低頻減量悶糊感消失
細節聽得更清楚
原本單換耳罩時還會感受到的高頻尖刺感
現在也不見了
個人感覺代價是原本聲音的精密度(?
比起以往的嚴肅似乎更加得熱情
以往還常常拿出來感受氣氛的SR325E
經過幾次對比後
現在也不會特別拿出來了
雖然看到綠壇不少意見是拔掉表現不理想又裝回去
但個人的感覺是相當滿意
中間有換回2ND耳罩試試
原以為會是加強低頻削弱高頻
卻跟想像中的不同
頭重腳輕的感覺實在太不舒服
馬上又換回來
換上原廠線表現意外的不錯
雖然依舊是悶糊
或許因為整體走向偏中高頻了
加減起來變得耐聽許多
不過還是習慣用AEGIS 8
後來淘了1代的耳罩回來
聽起來和DT880的沒有太大的區別
T1填充物紮實許多
絨布觸感也較好
以老耳罩扁掉會比較好聽的經驗來說
或許DT880的反而會是更好的選擇?
最近收了推力更大的小不點Y2
原本聲場上相當明顯的牆消失不見
不過廳堂感依舊
更加寬鬆的聽感與清楚的細節
管味不重卻微染色
當時一耳朵聽了就愛上
或許快要可以退燒
只要再稍微調整一下(?
原本想T1實在不像有些心得那樣隨便插都行
但考量一下好像旗艦大都需要特別搭配
至少T1大力推就能有好聲音
只是789力道很明顯不足
最近買了DEKONI的洞洞小羊皮
希望能改善配戴感
猜測皮耳罩應該會造成低頻淤積
所以選擇洞洞版
雖然T1的重量不算很重
夾力也很低
但就是低所以支撐都集中在頭頂的樣子
而且絨毛耳罩跟眼鏡的塑料部分
摩擦一直會發出不舒服雜音
配戴感
90分以上
小羊皮耳罩軟綿綿
也因此沒很好裝上去
耳罩稍微的摩擦力分攤了一些頭頂的壓力
要挑毛病的話
就是相較下原廠耳罩有些微的熱感
聲音老實說以個人感覺是降級
比較的曲目是蕭煌奇的舞台和林志炫的輸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
第一印象就是好大聲
音場又縮小一點
T1一代耳罩的低頻凝聚有力
DEKONI有股發散無力感
要比喻就像籃球滿氣和沒滿的差別
人聲的磁性消失了
高頻的細節被吃掉了一點
也許是因為這樣
聲音一複雜會覺得有些吵
突然的落差下感到暈眩(?
猜測原因除了填充物改變以外
原本的耳罩是硬底打洞
而現在是皮+海綿而已
讓凝聚力改變(?
不過這耳罩也才剛開封
聽一陣子也許又會有不同的看法
至少就佩戴上是相當舒適
現在在考慮是不是要把紗網剪掉
雖然薄但依經驗應該還是會有影響
這幾天為Y2訂幾根比較便宜的管
也許又會有不同的感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