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兩大「碳排巨獸」聯手,竟能加速邁向淨零!中鋼如何攜手石化業,年減碳 5000 噸?
原文連結: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8699??utm_source=copyshare
發布時間:2024/6/10
記者署名: 王毓茹
原文內容: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鐵礦石、焦炭和助熔劑加入高爐,產生熔融鐵水與熔渣。接著把高
爐鐵水和廢鋼投入轉爐,煉成鋼液,再經過處理成為鋼胚。過程中要燃燒大量化石燃料,
才能達到煉鋼所需的高溫。這樣的原料和製程,註定鋼鐵業碳排大戶的命運。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統計,鋼鐵業是重工業碳排第一,占
全球排放總量7%,為實現淨零目標,鋼鐵業要在2050年前達到減排50%。對此,歐盟開出
第一槍,2023年10月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口商要逐季申報相關碳排放資料,
2026年正式實施。
台灣鋼鐵業龍頭的中鋼公司,是台灣最大的上游及生產鋼廠,公司市值近4000億,旗下還
有生產粗鋼的中龍公司,以及轉投資的工程、材料、物流和綠能等事業。也就是說,中鋼
的每一個決策,都牽動中下游廠商和相關業者。要實現鋼鐵業的低碳轉型,大家都在看他
們怎麼做?
聯手石化業「鋼化聯產」,一年可減碳近5000噸
整合鋼鐵與化工產業碳資源循環利用的「鋼化聯產」,就是最好的例子。鋼化聯產的目標
很「夢幻」,讓鋼鐵和石化2大碳排之王,攜手做減碳。要達到目的,第一靠技術,第二
是地理位置。2022年中鋼投資2億元建立先導實驗場,與工研院技術合作,先用變壓吸附
裝置捕捉鋼廠產生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再利用觸媒轉化技術產出甲醇和甲烷,成為石
化廠的原料。
「我生產的一氧化碳拿出來後,不可能送到台北那麼遠,運輸成本太高。」綠能與系統整
合研究發展處處長陳宗榮強調,中鋼占有地利之便,臨海工業區周邊就是石化業,包含中
油、大連和長春等大廠,雙方很容易串聯。如此一來,中鋼製程產生的廢氣可以循環再利
用,化工廠也可以取得低碳再生原料,不需要仰賴進口碳源。
環境保護處處長吳一民表示,鋼化聯產是進行式,減碳規模也是循序漸進,「從實驗室階
段減掉1、2噸二氧化碳,現在先導場一年已經達到近5000噸,下一個目標是擴大到示範工
場,預計每年可減碳24萬噸。」
這當中牽涉到技術層面,陳宗榮表示,中鋼的技術能量來自內部培養和外部資源。內部是
把專長相近的人集合起來,針對議題進行研發,再搭配需要的技能來招募新進人員;外部
則和學校及工研院等單位合作。
長期目標得從現在開始,做好前期技術育成
2021年,由時任董事長的翁朝棟親自領軍成立「中鋼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按短
、中、長期,規畫10條減碳路徑,要從減碳走向零碳。舉例來說,中期低碳目標是2030年
,採取鋼化聯產和增用廢鋼等策略。至於長期零碳的2050年,則投入無碳燃料和碳捕捉封
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等。「雖然有些工作是短期、有些是中長期,但所有
項目都會在減碳小組的季度會議上檢視進度,還會對照國際發展現況。」像鋼化聯產在減
碳路徑中屬於中期目標,但已完成先導工場。
吳一民指出,因為技術養成需要時間,再以碳捕捉封存為例,把二氧化碳分離後,進行壓
縮封存。雖然是長期目標,但已著手建廠。「我們必須先育成這項技術,做好前期工作,
才能在目標時間做到位。」
2021年初,中鋼和經濟部簽署減碳協議書,首度訂定減碳目標,以2018年為基準,到2025
年必須減少7%排碳,隨後再訂出2030年減碳25%、2050年達到碳中和。「這是很有挑戰性
的任務,『畫押』下去就一定要達到。」因此,公司把總目標攤到各單位,進行總量管制
,生產單位每個月都必須達到減排目標。
開發碳中和產品,下游廠商可立即使用
努力減排的同時,也增加廢鋼再利用,並開發碳中和產品。光是挑選產品就大有學問。中
鋼的產品那麼多,要從哪一項入手?吳一民先從結果來思考,「我要讓消費者知道這是碳
中和產品,不能我們上游拼命減碳,結果中下游製程超耗能。」
意思是,中鋼提供碳中和原物料,希望中下游廠商也願意做到碳中和,所以要找志同道合
的夥伴。其次,從生產鏈短的產品開始。做一台碳中和的汽車,上千個原料和製程都要低
碳很難,相較之下螺絲螺帽就比較容易。因此,他們鎖定碳中和線材和熱軋鋼捲,計算鋼
材的碳足跡,再給採取同樣模式的下游廠商做成六角螺絲,直接在工程或生活中使用。
中鋼的廢鋼都是自產自用,推出排碳量低、含廢鋼比率12~40%的鍍鋅鋼品。陳宗榮表示
,最初從門檻比較低的電腦機殼材料做起,再逐步進入嚴格的電動車等領域。
2023年,中鋼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第三方認證,產出台灣首批符合碳中和標準的鋼
材,可減碳25%,其他的碳排以碳權抵消。回顧中鋼近年減碳成績,2021~2023年,每年
減碳29.3~35.8萬噸,為鋼鐵業的淨零之路,邁出一大步。
心得/評論:
這篇報導沒有細講,其實中鋼不只減碳+省原料成本,跟經濟部提的減碳計畫還可以抵碳
費,現在就看鋼化聯產要多久完成轉型階段,把碳中和產品量產外銷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