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對台灣半導體加稅,他的主意!狂人重返白宮路上,非認識不可「川普們」
原文連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1212
發布時間:發布時間:2024-07-22
記者署名: 辜樹仁 張詠晴
原文內容:
對台灣半導體加稅,他的主意!狂人重返白宮路上,非認識不可「川普們」
一場辯論、一顆子彈,讓全世界關注美國總統大選的人,都預料「川普穩了」。
雖然《經濟學人》與YouGov的民調顯示,辯論會和槍擊案後,川普民意支持度沒有明顯增
加,只領先拜登2個百分點。但全球最大預測市場平台Polymarket預測川普勝率從6成提升
到7成,拜登則從35%掉到不到2成。儘管預測市場的準確性有待辯論,但卻充分反映了輿
論的傾向。
也因此,離投票日雖然還有4個月,不知會不會出現新變數,讓民主黨選情起死回生。但
大家已開始沙盤推演,如果川普重返白宮,經貿政策會怎麼走?
拜登在黨內壓力下宣布退選,副總統賀錦麗表示將努力爭取民主黨提名。(Getty Images
)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不只是研究川普本人,而是他身邊最具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一位
是他欽點的副手,共和黨籍俄亥俄州參議員范斯(J.D. Vance)。
另一位,就是第一任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總設計師——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
政策總設計師:萊特海澤
在雷根、川普政府,善打貿易戰
在萊特海澤主導下,川普對中國、也對全世界發動貿易戰,4年內就將美國過去40年來追
求自由化、全球化的自由貿易政策,翻轉成為美國勞工創造就業機會的公平貿易。拜登政
府的對外經貿政策,基本上也沒有改變萊特海澤佈好的局。
但對萊特海澤來說,那4年只是開始,革命尚未成功,他已經準備好,如果川普重返白宮
,就要大幹一場,不只貿易,還要延伸到財稅與匯率政策,直到整個美國國際經貿體制徹
底翻轉、美國勞工處境得到根本解決為止。
萊特海澤從政的目標就是要改造美國的國際經貿政策體制,為製造業工人創造就業機會。
(Getty Images)
77歲的萊特海澤這麼看重勞工,與他職涯親身經歷有關。
從喬治城大學法學院畢業後不久,萊特海澤加入共和黨籍重量級參議員杜爾(Bob Dole)
辦公室擔任法律顧問。由於表現優異,在杜爾推薦下,1983年不到40歲的他就出任雷根政
府的貿易副代表,親自參與動用到保護公平貿易與智財權「301條款」的大小貿易戰役,
首要對付日本,台灣也在對手之列。
離開政府後的30年,萊特海澤成為一名國際貿易律師,憑藉豐富從政經驗,專門協助美國
製造業進行國際貿易訴訟。他親眼看著他的鋼鐵業客戶受到全球化衝擊,導致曾是美國經
濟引擎的中西部工業重鎮,衰敗成鐵鏽帶,繁榮的工人社區變廢墟,包括他的家鄉俄亥俄
州。
萊特海澤總是利用各種機會大聲疾呼,美國不該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不該給中國貿易最
惠國待遇。但在自由主義當道的年代,萊特海澤猶如狗吠火車。諷刺的是,開啟這一連串
自由化的,正是他的老闆雷根。
萊特海澤一直在等待機會,直到2016年底川普當選總統,任命他為貿易代表。2017年一上
任,他立刻將塵封30多年的「301條款」翻出來,發動貿易戰。
沒有自由貿易這回事,築高關稅
在萊特海澤心中,貿易政策和貿易協定應該幫助勞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但過去卻忙著幫
企業降低成本,使得幾百萬就業機會流失到海外,尤其是中國,導致美國中西部數以千計
社區被摧毀,累積數以兆計貿易赤字,讓美國變更脆弱。
「美國大企業把製造業工作給中國是可恥的,」萊特海澤今年2月在《外交事務》季刊的
文章,語氣強硬地指出,美國製造業衰弱,主因是政府沒有阻止企業將生產外包,不是工
會造成勞動市場缺乏彈性。
萊特海澤去年出版的《沒有自由貿易這回事》(No Trade is Free)書中主張:美國只需
專心追求國家利益,不要再把維持全球經濟繁榮穩定當作自己的責任。
萊特海澤認為實現這個主張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關稅,要對全世界進口商品課徵高關稅,對
大企業傳達一個清楚訊息: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減少對中國依賴。
因此,高關稅政策不僅應該繼續,還要擴大。川普在競選中不斷提到要對所有進口美國商
品再加10%關稅,就是萊特海澤的建議。而且,稅率要逐漸提高,直到美國達成貿易平衡
為止。
「這是創造高薪製造業工作、加速美國再工業化的必要之舉,」萊特海澤在《經濟學人》
上說。
搭配高關稅,萊特海澤還主張透過雙邊談判,要求貿易伙伴將環保和勞工待遇標準提高到
接近美國的水準,避免美國製造業將工作轉移到法規鬆散的國家。
上一回為官,他重談「北美自貿協定」(NAFTA),改名為「美墨加協定」(USMCA),除
了刻意將「自由」兩個字拿掉,就是要迫使墨西哥大幅提高環保與勞工待遇標準,以及更
嚴格的原產地規定。拜登後來推動的「印太經濟架構」、「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也都
一脈相承其主張。
美國通膨會因此惡化嗎?萊特海澤反駁,低價意味著工作流失、薪水減少,讓美國經濟陷
入惡性循環,「只要能創造工作機會,商品價格是次要考量。」
各國還要關注萊特海澤可能也會在匯率政策上動手。
萊特海澤已經向川普建議,美元應該貶值,才能增加出口,縮小貿易赤字。而這個建議是
外界猜測他想爭取財政部長的信號。
台灣、越南、墨西哥等受惠供應鏈轉移效應,對美國出口大增、貿易順差快速擴大的國家
,可能將承受重大壓力。
談判不求雙贏,只要美國獨贏
一些經濟學家推測,萊特海澤可能想要重演雷根時代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透過雙邊談判,逼迫貿易伙伴國貨幣升值、縮小美國貿易逆差。有評論認為,全球金融貿
易市場的規模與高度連動性已不是1980年代可比擬的,人為干預匯率市場,對全球經濟衝
擊將無法想像。
另外一個貿易伙伴要繃緊神經的,是萊特海澤的談判策略。他指控美國已經被貿易伙伴佔
便宜太久,不該再用開放市場交換談判對手讓步、達成雙贏。而是應該威脅對方如果不照
辦,美國就收回原有優惠措施或加關稅。
專研國際貿易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形容,在川普支持者字典裡,沒有雙贏這個
詞,「只有我贏、你輸,甚至不惜雙輸,只要對手輸得比我多就好。」
川普這陣子也不斷公開表示,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是個糟糕的貿易協定,是「TPP第
二」,他上任第一天就會廢除。「如果印太經濟架構沒了,我看台美貿易倡議可能也很難
,」劉大年認為。
副總統候選人:范斯
目標是推翻體制,重塑美國
如果說,萊特海澤可能是第二次川普政府的國際經貿戰略總設計師,那麼另一位關鍵人物
,副總統候選人范斯的任務,就是讓以勞工為核心訴求的川普經濟學香火,在華盛頓廟堂
延續下去。
范斯因為自身家庭遭遇,讓他和川普、萊特海澤一樣,也有反自由貿易、親勞工、顛覆華
盛頓體制的信仰。被歸類為「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共和黨人」,和傳統共和黨經貿主
張背道而馳。
范斯不僅是川普的啦啦隊長,更認為川普掀起的民粹政治風潮,有助於實現自己的政治主
張。(Getty Images)
頂著耶魯法學院學歷,曾在矽谷從事創投的范斯,雖然實現了美國夢,但出身俄亥俄州藍
領勞工家庭,成長過程親身見證了被全球化拋棄、被毒品肆虐、看不到翻身希望的白人勞
工社區。
在范斯眼中,包括他家鄉在內的「內陸小鎮美國」(Middle America)的遭遇,是華盛頓
自由派菁英所制定的一系列全球化、自由化政策的結果。
范斯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自傳《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2016年出版時,
正值川普當選,成了了解川普支持者的聖經,登上《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籍之一,范斯一
夕間成為全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讓他在2022年第一次參選就擊敗民主黨勁敵,不到40
歲就獲選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
進國會後,范斯成為川普的啦啦隊長,曾和萊特海澤聯名發表文章,批評美國企業將製造
外包中國,支持川普加徵10%進口關稅主張。他也反對拜登的「通膨削減法案」,主張鬆
綁碳排限制、擴大開採頁岩油等,做為高能源價格、高通膨的解方。
這些和川普幾乎畫上等號的主張,就是川普挑選范斯這位從政經歷不過三年的國會超級新
鮮人,成為他競選搭檔的主要原因。
「川范配」經貿政策主張
對美國進口商品全面加徵10%以上的進口關稅
施壓貿易伙伴國貨幣升值、美元貶值,增加出口
施壓貿易伙伴國提升環保、勞工待遇水準
調查對美貿易順差擴大國家,防堵中國商品在第三國洗產地
擴大限制美中雙向投資,擴大美中經濟脫鉤範圍
廢除「通膨削減法案」
廢除「印太經濟架構」
放鬆頁岩油開採限制,追求能源自主,拉低能源價格
放鬆碳排放規定
范斯吸引的選民,幾乎和川普重疊,並不能擴大選票來源,一些比川普更激進的主張,如
墮胎、企業增稅,甚至可能會嚇走婦女、中間選民與部份傳統共和黨金主。
不過,透過副總統候選人提名,川普可以拉抬范斯在華盛頓的政治地位,在他自己退休後
,確保川普主義可以在華盛頓延續下去。
對萊特海澤與范斯來說,效忠川普不是因為川普本人是位偉大領袖,而是他掀起的這波民
粹政治風潮,有利於他們實現各自政治主張,就像一艘大船,雖有缺陷,卻可載著他們航
向一個更遠大的目標:推翻體制,重塑美國。
不過,就算川普重返白宮,萊特海澤與范斯的主張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因為國會參眾
兩院的兩黨席次都接近五五波,共和黨如果沒有在11月選舉同時贏得兩院多數席次,達成
完全執政,政策就會在國會遇到阻礙。
儘管如此,萊特海澤與范斯的經貿核心主張,不管在國會或行政部門,已有愈來愈跨黨派
盟友,包括目前的拜登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國際經貿政策服務勞工的大方向不會
改變,共和與民主黨之間,只有強度的差別。
包括台灣的美國貿易伙伴與對手,能做的就是繫緊安全帶。
心得/評論:
據統計,美國鐵鏽帶30%年輕人,一個星期只願意工作兩天半
台積電的工作,懶惰的美國人根本做不起來,現在反過來說台灣搶了晶片工作
要對台積電等增加關稅,這很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