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工商社論》公股金融機構的問題與改革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nO9VZe
發布時間:2022年10月15日 週六 上午4:10
記者署名:主筆室
原文內容:
金融機構整併自去年起變得熱鬧起來。除了台新金控併購保德信人壽、開發金控100%持
有中國人壽,以及花旗(台灣)銀行消金業務由星展銀行得標等案件外,金融史上首宗「
金金併」案-富邦金控併購日盛金控,如無意外將於11月下旬完成,而各自登山多年的新
光金控與台新金控,兩兄弟能否山頂會合,也引來市場矚目。
上述案件讓疫情下的金融市場熱鬧非凡,惟獨不見公股背景業者的身影。公股金融機構是
否需要進一步整併?以及更重要的未來發展要怎麼走,頗值得深思。
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業態裡,一直以來,公股機構均以銀行為主體,即使具有了金
融控股的架構,銀行子公司的業務規模、獲利金額乃至人員配置,均明顯超出另外兩類,
每月獲利銀行占比高達9成以上者比比皆是。
此一問題,並沒有隨著組織型態的修正而改變。自2001年底前開放金控公司成立以來,把
銀行、保險雙引擎,乃至加計證券三引擎玩得虎虎生風的業者,是國泰、富邦等民營機構
,資產規模與獲利能力因綜效發揮而提升,並與公股業者的表現拉開差距,20多年下來,
公股金融機構依舊是銀行獨大,跨業綜效自然難以發揮。
單純就公股機構的改革而言,美系的金控公司模式之外,歐系的綜合銀行也是另一選項,
這種以銀行為主體的多元業務發展型態,說不定更適合於台灣的公股體系。事實上,相較
於民營財團偏好的金控公司,政府也有意推動公股銀行的整合,透過台銀、土銀、合庫三
行庫合併,打造一家資產規模可以擠進全球前百大的銀行,藉此帶動整併風氣,解決一直
以來的銀行家數過多的問題,並改變台灣的銀行「小而不美」、無法達到規模經濟,資產
與權益報酬率均落後國際主要銀行的情況,為前進國際市場跨出第一步。
可是此一構想,即使一再重來,始終阻力重重,等到台銀與合庫各自轉型為金控公司,三
銀行的合併計畫也就無疾而終。反映的問題是,表面上,公股股權單純統一,其實內部盤
根錯節,涉及法規修訂、業務整合、據點重組乃至人事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工會的反彈等
,任何一件處理起來都曠日廢時。籌組巨無霸銀行走不通,轉而成立金控公司也打不過民
營業者,客觀的說,這些年來,台灣的公股金融機構表現並不突出。
不容否認的是,對於維繫台灣的金融穩定,公股機構多次發揮了功能,尤其協助問題金融
機構的處理,透過概括承受,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多家公股行庫據點也因此遍布全台
灣,以合庫為例,分行一度超過300處,直到目前都是台灣據點最多的銀行。但隨著數位
化時代的來臨,以往相當值錢的據點,現在卻要面臨縮編或整合,但在民意代表與工會的
壓力下甚難辦到,成為公股的另一種新負擔。
疫後新金融時代來臨,新一波金融整併風起雲湧,仍由民營業者搶在前頭,看不到公股行
庫付諸行動,不論是安於現況或缺乏對遠景的想像,均令人感到憂心,我們認為,公股金
融業的經營亟需修正觀念,提供以下兩點意見,作為改革的參考:
首先,公股金融機構引進人才的機制,必須大幅鬆綁。公股行庫不缺人,每年對外招考,
總見大批社會新鮮人投入,但不諱言,他們多數圖的是吃一口安定飯,充其量只能稱之為
人力,並非人才。國際上脫穎而出的金融機構,莫不把爭取人才當作最重要的事,願意花
大錢並給予工作時間、兼職限制的彈性,來爭取有能力設計複雜產品的工程師,或延攬頂
尖資訊人才、維繫系統安全。
金融業正在快速邁向數位時代,要在新形態業務上搶得機先,數位人才不可或缺。剛成立
的數位部也面臨同樣困擾,決定以彈性的敘薪機制吸引好手,公股金融想要吸引人才投效
,何妨以數位部為師,擺脫掉僵固的招聘人員框架。
第二要強調的是,不要排斥與民營同業合作的可能性。紛擾多年的彰銀案,確實讓公股機
構對民營業者存有戒心,然而此案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引進外部力量,作為提升公股競爭
力的方法。何況目前市場競爭激烈的程度,更勝20年前,絕非公股業者閉門造車足以因應
,因此,要如何以更多元的方式,廣泛和民營乃至國外的同業合作,是公股經營者必須思
考的另一件重要大事。
心得/評論:
公股金控的不效率,價鉻多是靠信仰支撐的
八大長老常要為政策背書跟為小兒存錢
而且公股銀行也太多了,何時才能真的整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