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紐約馬真的很難,即便看了許多前人的心得,實際跑起來,還是比想像中更難
準備了將近一年,目標從3:07,一度下修到3:05,但在賽前3~4週又因故連著十天沒跑
,包含整個課表中最長的一次long run (~30 km)。在出發前往紐約前,其實連能不能達到
BQ,都不是那麼有把握。
比賽當天,還沒起跑,就接連犯了幾個錯。先是在wave 1的起跑區關閉後,發現身邊跑者
號碼布的顏色都和我不同,原來自己走錯了分區。而這一區沒有3:10的pacer,只好硬著
頭皮跟上3:05的pacer。接著在往起跑線前進時,又發現帽子不知道是在哪一次上廁所
或是坐在草地上休息時搞丟了。想想等一下要邊跑邊擦汗,只能在內心暗罵自己犯蠢。
最後,為了打發賽前的等待時間而沒有把手機留在飯店,此時也開始後悔接下來的三個多
小時,手臂上要綁著兩百多克的手機,一路甩回終點。
起跑後,整個過程不斷的回憶chieher和mesenchymal分別在17、18年的心得,尤其是真的
差點撞上一位抱著小孩橫越馬路的猶太人那當下,或是好幾次進水站時,因為連著被前面
幾位跑者搶走水杯,不得不放慢速度而被後方跑者推擠。而許多狹窄路段的水站,更得分
心注意地面上滿滿的水杯,以免滑倒。
賽前在expo就先確認這次pacer是採取even effort,而不是平緩賽道的even pace策略,
但我仍然每到上坡,和pacer的距離就緩緩拉開,然後在下坡又重新貼近
。說實在的,這位舉著3:05小旗的pacer已非常盡責,唯一可以抱怨的,就是他的旗子舉得
太低了,我一度以為自己已經掉隊,過了幾公里後才發現早已超過了他。
跨越了最後一座橋後,正當我以為今天也可以如最近幾年的賽事一般,跑出一場前半/後半
時間相當的成績,卻忘了五大橋外,賽道後段緩上坡的第五大道,其實更是惡名昭彰,我
也終於迎來生涯第一次的撞牆期。
之前每次跑even pace或negative split,我都會懷疑自己有沒有盡全力,也很好奇到底
“撞牆”或是“跑爆了”,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只是稍稍減速,那倒還好,但我開始
感到精神不濟,得不斷提醒自己睜大眼睛,兩側大腿在進到36公里的上坡後,也接連抽筋
,在邊跑邊跳下,跑表顯示我的配速已經降到5:35/km。
3:05的pacer早已不見蹤影,我不敢回頭看,但時間換算下來,也知道3:10的pacer正快速
接近中。幸好這兩次抽筋都沒有持續太久,雖然不敢搶快,總算也回升到4:40/km,掙扎著
以3:09:45通過終點。這是我的初次BQ,雖然是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的15秒。
拿到完賽獎牌,以及當天不怎麼需要的完賽披風,竟然又莫名其妙持續犯蠢,漏拿了完賽
補給包,又飢又渴的直到往南迴轉後的70街,才有另一名跑者把他的運動飲料給我,
然後一路跛腳的花了超過一個小時才走出賽後管制區。
當天回到飯店後,思考自己或許是因禍得福,如果起跑就跟著3:10的pacer,大概自己的
心理素質會讓我跑出一個更慢的成績。而這次撞牆、抽筋也是對未來排定配速策略很好的
經驗。
從去年以Boston 10跑鞋在芝加哥跑出讓我看到突破BQ的希望,到今年以Boston 11突破BQ
,接下來將要重新選擇一條高速賽道,加上首次嘗試碳板鞋,在明年以破三為目標。
完賽成績: 3:09:45 (1:32:16/1:37:29)
性別排名: 2076/28441
組別排名: 441/4128 (M35-39)
步頻: 186 spm
平均心率: 167 b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