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恆生指數再近歷史低點 香港走向「國際金融中心遺址」還是寄望「由治及興」
原文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8137390
發布時間:
2024年1月30日
記者署名:
李澄欣
BBC中文記者
原文內容:
踏入2024年港股延續下跌態勢,彷彿印證了去年中國網民戲稱香港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之說。
「公司去年六月才炒了一成人,下星期又會再炒一波,誰都不知道幾時輪到自己。」在投資
銀行任職的謝先生受訪時憂心忡忡,「現在香港通街都是沒工作的banker。」
去年起,外資大行裁員潮一浪接一浪,他所在的中資公司也難逃一劫。「國企本身很少裁員
,現在也開始炒人了。這一兩年生意太差,根本沒有大deal,做來做去都是一些細deal,哪
養得起那麼多人?」
在另一家中資大行任職高層的黃先生(化名)則說,公司為了政治正確一直「很聰明」地避
免直接炒人,而是勸員工自願離職。他直言「日日都好驚(怕)沒有飯碗」,又指港股市值
大縮水,整個市場死氣沉沉,「連我自己都在計劃移民了,不想把前途和財富跟香港綁在一
起。」
金融業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佔2022年本地生產總值(GDP)近四分之一。香港股市下跌
造成負財富效應,拖累樓市和消費信心,加上移民潮下人口大減,令整個香港經濟彌漫負面
情緒。近期一句網絡潮語已成為了港人反諷現狀的口頭禪:「這是因為你悲觀,我看到由治
及興帶來的好處。」
恆指「慢熊」的根本原因?
香港恆生指數1月22日跌破15000點的心理關口,收於14961點,創15個月來新低。同日,香
港股市總市值(約4.29萬億美元)被印度股市(約4.33萬億美元)超越,失去全球第四大股
票市場的地位。
中央政府宣佈兩萬億救市及央行降凖0.5%後,恆指一度反彈並曾回復16000點水平,惟市場
人士並不看好長遠走勢。
香港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月初在《信報財經月刊》撰文呼籲「珍惜生命,遠離港股」。他指從
波浪理論的角度分析,以往由金融風暴、雷曼倒閉等危機造成的熊市,最多持續一兩年就結
束,但現時港股屬於「慢熊」,形態是「一浪低於一浪」,未必有終結的一天,成交會出現
持續萎縮的「陰乾跌」。
林一鳴指,今次熊市背後的根本性問題是「土壤變質」,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中國普通
城市,外資就會離開香港金融市場,國內企業也不會在香港融資。「影響股市走勢的因素,
盈利能力從來排第二,第一是資金流向,如果資金要走,就算騰訊P/E跌至十幾倍、內銀跌
至三四倍,資金還是要沽,大市還是要跌。」
事實上,過去四年來恆指從33000點水平拾級而下,2022年10月底創下14597點的低位,其後
曾有反彈,但由2023年初至今已下跌超過三成,同期美國道指和印度孟買指數卻升逾一成,
台灣加權指數及日經指數更分別升兩成和近四成。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對BBC中文指,以往港股跟隨外圍
股市升跌,現在逆勢而行,反映國際投資者不願投資香港市場,原因除了美國加息、中美角
力等大環境,也因為香港政治處理不好,「『由治及興』沒有興」。
市場對於政治風險的敏感程度,從近期反應可見一斑。港府今年重推極具爭議的《基本法》
第23條本地立法,特首李家超1月15日強調會確保立法具「靈活性」以「應對千變萬化,甚
至目前未必想像到的新手法」,此番言論觸發部分投資者憂慮香港法治進一步遭破壞,恆指
突然由升轉跌。1月30日,李家超召開23條立法公眾諮詢記者會當天早上,恆指出現2%跌幅
。
上述銀行家謝先生表示,資本市場自去年已對23條立法有心理凖備,但始終對國際投資者而
言,香港趨向內地化和人治是個警號,會增加不確定性。
「投資者最重視利益和安全,如果好像國內那麼人治,領導人突然發表什麼講話說不准打遊
戲,隔天遊戲股就暴跌到慘不忍睹...... 要知道,很多國際投資者是拿著國家的養老基金
投資,他們不會接受這樣的風險。」
就在兩個月前,美國聯邦政府的主要養老基金宣佈,將在680億美元的國際基金中剔除在中
國及香港的股票投資。
北京「鐵拳監管」的衝擊
香港被視為國際資金投資中國大陸的門戶,港股是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香港上市公司過半
為內地企業,有逾1430家,佔港股總市值近八成,而近年中國房地產和消費品公司都在港股
遭大幅拋售。
「港股A股化,中國股市不好,香港股市也不會好。」研究機構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
對BBC中文說。「內地爆發房地產危機,政府又打擊科網股、手遊行業,這些都令投資者沒
有信心,好像稍微有錢賺就會打壓你。」
中國政府過去幾年的管制被市場人士認為是意識形態凌駕經濟改革,導致「國進民退」,三
年疫情封控「內循環」,加上對多個行業「鐵拳監管」,都直接衝擊香港市場。
以新股集資為例,香港過去曾有「IPO之都」的稱號,也是中國企業首選的境外上市地,但
香港去年僅73支新股上市,集資額為463億港元,按年大減56%,全球排名跌出前五位。多名
投行人士都對BBC中文指出,中國證監會去年3月31日起實施的報備制度,令許多來港上市項
目卡關。
根據新規定,在中國境內營運的內外資企業在境外上市前須向當局報備。此舉在網約車龍頭
企業滴滴出行不顧官方反對赴美上市後推行,被形容為資本市場的長臂管轄。
上述中資投行高層黃先生說,以前IPO只需通過香港證監會和聯交所批核,現在卻要先從另
一司法管轄權的中證監取得批文。「而我們不知道他們的進度,只能乾等,如果想上市的公
司涉及敏感行業如數據安全、基因研發等,他們會審批得極慢。」
他補充指,中國政府的標凖隨時可以改變,大幅增加不確定性。「北京一方面想企業『走出
去』海外集資『救國』,另一方面又怕那些公司上市後不受控制,所以才會出現這種什麼都
要管的政策,最後就搞死金融市場。」
未來「由治及興」?
香港市場在美中角力、中國經濟下行和北京嚴苛政策等外圍因素下,似乎顯得有些束手無策
,但經濟學者徐家健不認同「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他指香港在技術層面仍有事可為,
以遏止資金外流。
例如,他認為應改革恆指成分股「易入難出」的機制,根據市值變動剔除低質素股份,同時
取消香港證監會「前置式監管」措施,回復以往「披露為本」的監管制度,以提高IPO市場
的活躍度。
另一方面,他說港府應更積極開拓歐洲、東南亞和中東等市場。「香港要自強,找新出路,
就算香港只是一個中國城市,外國人也想繼續跟中國做生意的,我們要看看人家需要什麼,
慢慢建立信任。」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李兆波則認為開拓新興市場的時機已過,一旦失去國際城市的形象,香港
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不復存在。「去外國找生意當然要同聲同氣的,但你看現在的官員英文
講得不好,有的甚至日日講普通話,怎麼吸引外資?最多是吸引到內資,問題是現在國內經
濟又不好。」
他表示,拯救香港市場「由治及興」的唯一方法是「回復2019年之前的角色」,而且要盡快
實行。「世界不會等我們的,分手越久就越難挽回。如果我們再找不回來國際定位,恐怕會
像日本迷失數以十年計,甚至永不翻身。」
心得/評論:
港股又崩了兩天。中國從來沒有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回事,本來以為中國肖想把香港
打下去來讓上海取代金融中心的地位,沒想到兩個都下去了。
奉勸板友們「珍惜生命,遠離港股」。
--